《长度比较》教学教案

2017-05-27

《长度比较》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单元的内容。教材要求学生知道长度比较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运用。那么长度比较的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度比较》教学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长度比较》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长度。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

教学重点

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彩色小棒、长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较的方法。

1.板书课题:长度比较

今天我们学习长度比较,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问:什么是长度比较?比较什么的长度?怎么比较长度?……)

你觉得"长度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请你想一想。

2.教师手握"两根小棒"

(老师手握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问:哪根小棒长?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生生之间质疑追问)

能确定哪根小棒长吗?为什么?

怎么样才可以确定究竟哪根小棒长?

4.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能比出两根小棒的长短?

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再上前演示操作。

为什么这么放就能一下子比出来了呢?

【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发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比较长度?".接着创设情境,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一端看不清时,只看一端是比不出长短的,感受到答案的不确定性,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得出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比较物体的长短,初步感受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完善认知。

1.信封下面有两根绳子,一根是红绳子,另一根是蓝绳子。

你能确定哪根绳子长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说说是怎么想的。

3.课件演示去除信封的左端部分,出现绳子的另一端的情况。

现在能不能确定哪根绳子长?

不同意见交流,产生冲突。

4.课件出示绳子完整的情况(一根绳子中间有弯曲)。

怎么比较这两根绳子的长度?(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5.从这两根绳子的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感受到比较时要完整地观察才能比出结果,并在解决问题过程对之前初步得出的比较方法进行修正,对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三、实践领悟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1.出示纸片

你能提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哪条边长?)

2.给你这样一张长方形纸片,你有办法能比出红边与蓝边的长短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想想准备用什么办法比;再把课桌内信封中的纸片拿出来动手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

3.交流不同比较方法。

4.梳理归纳共性:这些办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让学生运用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并且想出了各种办法,但其本质都是把两个物体一端对齐后再看另一端进行比较的,学生对此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提高了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

1.出示学习用品图

这么多物品比长度,你能提什么问题来考住大家?

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哪个最短?

不同意见交流,出现争议。

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就看明白到底谁最短?

课件出示方格纸。

现在能很快比出来吗?你怎么比?

【你能提什么问题考住大家?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个最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前面的办法已经不适用了,迫使学生继续思考,该如何解决,产生需求要借助工具帮忙,当方格纸一出现,瞬时有豁然贯通的感觉,运用数单位长度的办法比出了结果。这也是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一个环节,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为后续的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

五、全课小结。

1.结合课一开始的学生提问回顾梳理解决过程。

2.对于长度比较,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继续研究的?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王 蔚

王蔚,中学高级教师,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宝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2004年6月获宝山区第六届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数学学科一等奖。连续四届被评为宝山区教育系统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她撰写的论文曾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成果三等奖,多次在宝山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等第奖,多篇文章发表于《宝山教育》。曾获宝山区小学科研负责人教育科研专业技能评比一等奖,2012、2013年度被评为宝山区"优秀科研负责人".

《长度比较》教学教案的反思

《长度比较》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长度比较的经验,能够通过视觉来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归纳出长度比较的方法。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去体现:

一、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数学问题的思考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熟悉的比高矮的游戏导入新课。两个学生比较高矮,通过对三次不合理的比较方法的辨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能比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度比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长度比较的方法做好了铺垫。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问题:比较跳绳的长短、比较旗子的高低、比较铅笔的长短、彩带的长短等,引导学生去猜测、去交流、去体验,从而逐步认识长度比较方法。

二、提供操作素材与机会,充分感知与体验

新课程理念提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最佳的呈现素材的方式,尽可能地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的结合起来,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大量操作素材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不同材料的操作中积累一定感性经验,逐步体验、领悟,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三根跳绳的比较。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比较长短的数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线”,比作“跳绳”,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样比较,并说说比较的结果。然后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归纳他们比较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一端对齐,看另一端。2、比较一张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的长度。这是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一个创新,也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个平面图形,请学生比较这些图形边的什么颜色的边长?什么颜色边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能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的,而长方形的两条边比较接近,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于是学生产生了争议。这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取出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同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再让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通过操作体验学生又想出了用尺量、间接比较、折一折这些好办法。3、数方格:为学生开拓长度比较的方法,由从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这也是今后用尺来度量的一种雏形。

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情景,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有所创新。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