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趣闻故事

2016-11-06

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历史趣闻故事。

古代历史趣闻故事1:晏子举贤

晏婴,字平仲,是齐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一带的人。他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任国君,因为生活节俭,勤于政事,秉公执法,善于用人而名扬诸侯各国,很受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当上丞相之后,更是每顿饭不吃两样肉,家里人都不穿丝绸做的衣服。

越石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当时正处于押禁中。有一次,晏婴外出,正好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用一匹马为赎金,把他赎了出来。

回到家里之后,晏婴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直接进入内室,顾自休息去了。

越石父在外边等了很久,也不见晏婴,他非常失望,便请求离去。

晏婴感到奇怪,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从内室走出来。他叹息着说:“看来我晏婴还是不够仁慈啊!我刚刚把您解救出来,您这么快就要离开我了。”

越石父说:“并非如此。我听人说,君子因为自己的人不能了解自己而委屈,要是自己的人能了解自己,他们就会心情舒畅。这话说得好啊!我被押禁的时候,别人不了解我,而您能把我从厄运当中解救出来,说明您已经了解了我。可是我不理解,您既然了解我,为什么不以礼相待,而长时间地把我丢在室外呢?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回去的好。”

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十分惭愧,赶紧向他道歉。

晏婴觉得越石父如此开诚布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马上请他进入内室,待为上宾,后来又让他担任了要职。

因为晏婴是齐国的丞相,所以,他乘坐的马车非常豪华。有一次,晏婴的马车从街市过,那马车夫的妻子恰好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撑起马车漂亮的大车盖,打马的鞭子甩得“啪啪”直响,脸上的神态十分得意,好像这马车不是晏婴的,而是他自己的一样。

马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以后不要为丞相驾车了。”

马车夫听了,十分奇怪,说:“能为丞相驾车,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妻子说:“丞相身高不足六尺,却成为齐国的丞相,名声遍布天下。但是,我今天看到他外出时,神态谦虚,一点也不骄傲自满。而你虽然身高八尺,却只能给他驾车,有什么资格得意扬扬呢?我觉得你不配与丞相在一起,所以,才让你离开。”

马车夫一听,非常羞愧。

以后再出行,马车夫收敛了许多,一言一行都学习晏婴的风范。

晏婴发现了马车夫的变化,便问他原因,马车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晏婴感到十分欣慰。他觉得马车夫是一个可造之才,又有如此贤德的妻子,于是,推荐他担任了齐国的大夫。

古代历史趣闻故事2:胡服骑射

公元前325年,赵雍成为赵国的第八代国君,史称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的北方与游牧民族地区接壤,他们经常前来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向被中原人称为“胡人”,他们轻装快马,能骑善射,行动十分快捷。而当时中原的各诸侯国,其军事装备多为笨重的战车,兵士也是重盔厚甲,非常不便。

聪明的赵武灵王察觉了其中的差异,便想在自己的国家里搞一番改革。

有一天,他对自己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北有燕国,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秦国和韩国,中间还夹着一个中山国。我们如果不发愤图强,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我想改革一下咱们国家的风俗,改穿胡人的衣服。”

楼缓一听,很赞同,并说:“服装要改,这打仗的方法是不是也得改改?”

赵武灵王说:“对啊!我改服装就是要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

这件事传出去,遭到了许多保守大臣的反对。

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说:“我的想法你是知道的,可大家都反对,你说怎么办?”

肥义说:“大王,过分的犹豫是办不成大事的,既然这件事对国家有利,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赵武灵王说:“我之所以犹豫,是担心天下人讥笑我。现在看来,讥笑我的是些愚蠢的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的。”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就穿上了胡人的服装,大臣们一见,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自己的计划和大家说了,可那些大臣们觉得泱泱大国,向边地的胡人学习是件丢脸的事,都不愿意照办。尤其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头脑非常固执,听说改穿胡服的事情之后,干脆装病在家,不去上朝了。

为了在朝廷内取得一致的意见,赵武灵王亲自到叔叔家去劝他,和他反复讲穿胡服的好处,并真诚地恳求他:“如今我要发布穿胡服的命令,假如叔父不穿,天下人恐怕都要议论这件事。我希望叔叔帮助我,成就改革赵国的功业。”

公子成终于被说动了。赵武灵王非常高兴,当即赏给他一套胡服。

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这套胡服上朝去了,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一看公子成都穿胡服了,没话可说,也跟着穿起来。

赵武灵王看条件成熟了,便正式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一下达,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不习惯,日子一长,才发现穿胡服无论走路还是干活,都灵活多了。

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赵国的兵士学习骑马射箭,几年工夫下来,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了。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东胡以及临近的几个部落。等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个年头,林胡、楼烦也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比原来大了许多。

古代历史趣闻故事3:楚庄王纳谏的故事,楚庄王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生活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

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

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16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开庆功会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大臣申叔时,脸上没有一点喜色。

楚庄王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不开心呀?”

申叔时说:“牵着牛从田地里走过,践踏了别人的庄稼,这是不对的;可田地的主人因此却想牵走这头牛,这不更加过分吗?夏徵舒弑君,我们讨伐他,这是没错的,但我们打着道义的旗号来了,却趁机吞并人家的国家,天下人会怎么看呢?”

楚庄王觉得申叔时的话很对,马上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楚庄王不但善于纳谏,心地还很慈善。

楚庄王17年的时候,他率兵攻打郑国,破城之后,他通过城门进入郑国的都城。这时,前边不远的道路上站着一个人,光着上身,手里牵着一只羊,正在迎接他。

楚庄王一看,站在那里的不是别人,正是郑国的国君郑伯。

郑伯对他说:“我是郑国的国君,却不被上天所保佑,现在国家破了,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我的内心有一个愿望,如果您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对我先辈的册封,就请您不要灭绝郑国的社稷祭祀,只让我来侍奉您,我会感恩不尽的。”

楚国的大臣们劝楚庄王不要听信郑伯的话,可楚庄王却说:“他乃一国之君,能够放下尊严向我请求不要消灭他的国家,这样的国君老百姓一定很信任,我怎么能随便杀死他呢?”

楚军后退三十里,与郑国讲和了。

却说楚国和郑国打仗,晋国出兵救郑,双方激战一场,结果晋军大败。晋军的残部逃到黄河边的时候,由于船少人多,兵士争相渡河,许多人落入水中。落水的兵士想往上爬,船上的兵士怕船翻,就用刀砍落水者,场面混乱极了。

有人劝楚庄王趁机杀过去,把晋军消灭干净。

楚庄王说:“我们已经打了胜仗,又何必多杀人呢?”说着,下令退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曾经贪图享乐的楚庄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变成了一个英明贤能的君主,这正是他善于纳谏的结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