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文小知识
通过儿童天文启蒙教育激发儿童科学兴趣,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儿童天文小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天文小知识一:
圭表
圭表也叫土圭,是我国古代用来测量日影长度以定方向、节气和时刻的天文仪器。包括两部分:表是直立的标杆;圭是水平横卧的尺。表放在圭的南端,并与圭相垂直。利用圭表可以方便地测出日影长度。日积月累记录,就可以求出回归年的数值。
日晷
日晷是在圭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测时仪器。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中央装有一根与盘面垂直的晷针。中国的日晷独具特色,晷盘为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装的圆盘。晷针为指向正南方向的金属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刻。按晷面的不同放置,日晷可以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前两种。
浑仪
浑仪也叫浑天仪,是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仪器的支架上固定两个互相垂直的地平圈与子午圈,还有若干个与地轴平行转动的圈,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在转动的圈上,附有绕中心旋转的窥管,用以观测天体。
简仪
简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的天文观测仪器。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一个底座上,每个装置都十分简单实用,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览无余。因此,古人称这种装置为“简仪”。简仪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 圆环组成,其中的一个环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另一个是直立在 赤道环中心的双环,能绕一根金属轴转动,叫做“赤经双环”。双环中间夹着一根装有 十字丝装置的窥管,相当于单镜筒望远镜,能绕赤经双环的中心转动。后来成熟的简仪是由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日晷三种仪器组成的。(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超强三合一)
星盘
这里所说的星盘并不是我们现在观测星空所用的纸质星盘,而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发明后又被阿拉伯人改进的一种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天体的仰角(以角度来确定高度的参数)。星盘是一个刻有度数的圆盘,圆盘上通过中心有一个可以旋转的窥管。使用时将星盘垂直悬挂,观测者通过窥管对准天体,便可以从圆盘周界上的刻度得到观测天体的高度。
六分仪
六分仪是一种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六分仪的原理是牛顿首先提出的,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其误差约为±0.2°~±1°。
射电干涉仪
天文学家利用波干涉原理,作出射电干涉仪。通常是将两面同样大小的天线拉开距离排列着,中间用电缆连系。射电干涉技术使人们能更有效地从噪音中提取有用的信号;甚长基线干涉仪通常是相距上千公里的几台射电望远镜作干涉仪方式的观测,极大地提高了分辨率,使射电波段的分辨率首次高于光学。而后射电天文学家利用地球在其他轴上每日的旋转带动小型射电望远镜的方法,取得了与巨型射电望远镜相当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儿童天文小知识二:
天文名词:星云
起初,星云(Nebula)的涵义很广,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 星云(Nebula)英语词根的原意为“云”。天文学中,常常可见旧术语在现代被混淆地使用。我们有时将星系、各种星团及宇宙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尘埃和气体都称为星云。但严格地说,星云应该是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而不是一组恒星。
本世纪初,云雾状天体也被称为星云。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其实是离地球远比那 些星云遥远的庞大恒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是已知的上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一个典型恒星系的跨度约为十万光年。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除个别外,多数星云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看到,在望远镜里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星云有亮的有暗的,亮星云是反射近旁的星光或被激发发光;暗星云是吸收后面的星光,看起来是亮背景中的暗星云,但它们本质相同。
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星云的特点:
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
星云常根据它们的位置或形状命名,猎户座大量云,就是位于猎户星座的亮星云。
天琴座大星云
星云和恒星的转化
星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根据理论推算,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逐渐聚集成团。一般认为恒星就是是云在运动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聚集、演化而成的。恒星形成以后,又可以大量抛射物质到星际空间,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所以,恒星与星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天文名词:星系
当遥望星空时,横贯天际、蔚为壮观的银河总能让人们欣然神往,思绪万千。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也能看出银河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颗星星所组成的。在天文学中,我们把这种由千百亿颗恒星以及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星际气体、宇宙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占据了成千上万亿光年空间距离的天体系统叫做“星系”。我们的太阳就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一颗恒星。
银河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通过各种方法,人们已经观察到的星系已经有好几 万个了!不过,由于距离太遥远,它们看起来远不如银河那么壮丽。借助望远镜,它们看起来还只像朦胧的云雾。离咱们银河系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距离我们银河系也有十几万光年。一般地,我们把除银河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星系在早期曾被归到星云中,直到1924年,在准确测定了仙女座星云(现应严格称为“仙女座河外星系”)的距离后,星系的存在才正式确立。
星系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粗略地划分出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五种来。星系在太空中的分布也并不是均匀的,往往聚集成团。少的三两成群,多的则可能好几百个聚在一起。人们又把这种集团叫做“星系团”。
星系和它内部的恒星都在运动中。我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同时太阳也在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而同时银河系作为一个整体,本身也在运动着。在星系内部,恒星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它一面绕着星系的核心旋转,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机地运动(科学家称之为“弥散运动”)。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与宇宙诞生早期的演化密切相关。一般看法认为:当宇宙从猛烈的爆发中产生时,大量的物质被抛射到空间中。形成宇宙中的“气体云”。这些气体云本身处在平衡之中,但是在某种作用下,平衡被打破了,物质聚集在一起,质量高达今天太阳质量的上千亿倍!这些物质团后来在运动中分裂开,并最终形成无数颗恒星。这样,原始的星系就形成了。一般认为星系形成的时期在一百亿年前左右。
而关于星系的演化,历史上一度曾把星系形态的序列当成演化的序列,即认为星系从椭圆形开始,再逐渐发展成透镜型、漩涡型、棒旋型,最后变成不规则型。这种观点今天已基本上被推翻。目前的看法认为这一过程与恒星形成的力学机理相关,但也仍然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位于银河系之外,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我们称之为河外星系,简称为星系。目前,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在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
河外星系本身也在运动。它们的大小不一,直径从几千光年至几十万光年不等。星系的结构和外观是多种多样的,星系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星系也是成双或成团存在的。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和它周围30多个星系组成一个集团,叫本星系团。其中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有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和仙女座星系等,它们都是我们银河系的近邻。目前已知的星系团就有1万多个。
超新星
另外还有一类爆炸的星规模比新星还大叫做超新星。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不能产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将整个星体迅速向中心坍缩,将中心物质都压成中子状态,形成中子星,而外层下坍的物质遇到这坚硬的“中子核”反弹引起爆炸。这就成为超新星爆发,质量更大时,中心更可形成黑洞。
现在已发现多颗超新星,它们大多在河外星系中,在我们银河系里只发现8颗超新星。历史上最有名的超新星要数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中的那颗了,关于这颗超新星,中国宋史中有详细的记载:“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指公元1054年7月4日早晨4点多钟,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看到的超新星,它开始的亮度和太白金星亮度差不多,经过23天,又慢慢暗下去了。
1731年,一位英国天文爱好者在这个位置上观测到一个畸形天体棗外形似螃蟹,叫蟹状星云。可想而知,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那颗超新星爆发抛出的物质。它是一个不满千岁的天体,是天体中的“婴儿”。
1987年2月23日,在大麦哲伦星系中观测到一颗超新星SN1987A,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