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亲人去世的文章

2016-12-08

亲人的去世,永远也不能见面了,那么忆起亲人是常有的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忆亲人去世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忆亲人去世的文章:忆慈父

父亲仙世一转眼已经快十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我一刻也没有忘却。真可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父亲生于1940年,那是一个充满阶级矛盾和民族危亡的苦难时代,爷爷闹革命被国民党抓进了监狱,奶奶只有他这么一个孩子,于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只到解放了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他才有机会上学读书,直到高中毕业。他是一个天资聪明且多才多艺的人,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和音乐,这种爱好他保持了一辈子,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和他也有同样的爱好。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在生活紧张的年代,是他一个人挑起养活全家七口人的重担,由于每天辛苦劳作,白天我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当晚上见到他时,他总是笑呵呵地要把我们姐弟几个每人都亲一遍,草草吃过晚饭后他总要和我们一起唱歌,直到我们尽兴了他才休息。随着我们的渐渐成长,生活好了起来,我们都成家立业了,他的身体也没有了年轻时的健壮,我们常常劝他多休息,但他总是闲不住,还是经常下地干活,并经常教育我们要自食其力,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

父亲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老吾老,以及人所老,幼吾幼,以及人所幼”,这是父亲教导我们做人的原则,特别是对我们姊妹几个常常叮嘱要孝敬公婆,爱护兄弟姐妹。他也是一个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听邻居们讲:奶奶是小脚,走路有点困难,他经常把她背着回家。对我们的小孩,他更是疼爱有家,经常看见他被孩子们包围着,给他们教歌,教背唐诗,讲故事,逗他们玩。对我们姊妹也不例外,每次我们回家,只要他在远处看见我们的影子,总会笑容满面地来到我们跟前帮我们拿提包,嘘寒问暖。

父亲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在那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有父亲在我们方能吃饱穿暖,而且常常能听到他高昂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他性格开朗,健谈风趣,爱看书学习,特别喜欢拉胡琴,他还常常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凡人趣事写成小品文念给我们听,逗我们取乐。父亲一向身体健康,突然有一天身体不适,疼痛难忍,我回家看望,带他去医院体检,才发现患了肝病医生告诉我生命只有两个月,但我们没有放弃医治,希望生命能出现奇迹,我们把病情隐瞒了他,为得是让他能够心情愉快,便于治疗,看见他每天除了休息以外,还是和孩子们玩,也拉拉胡琴,我们多少有些欣慰,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周,我回家看望他的时候他仍然和平常一样,我走得时候他还在拉二胡,自得其乐,我放心上班去了,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回家再次看他,妈妈说他已经三天不能下床了,他见到我不停地用吃力的声音给我说话,我几次劝他让他多休息,但他似乎要说好多话要给我们,就在当天下午六点左右他在小弟弟的怀里过世了。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惊奇的发现,我给他买的药他几乎没有服用,我这才明白我们怎么能瞒得了他老人家呀,他是“知识分子”,能识文断字,他早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听妈妈说:“爸爸是害怕妈妈知道自己的病情,帮着我们一块骗母亲的”,他害怕妈妈为次而担心生病。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处处总是为别人着想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要保护他的亲人免受精神痛苦。他一生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劳任怨,正直善良,行侠张义,是我们几个孩子的楷模。“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只能把遗憾留在心中,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好公民!( 文章阅

忆亲人去世的文章:忆母亲

十四年前的那天,一个寒风凛洌的日子。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慈祥的母亲,带着对儿孙不尽的牵挂,不顾儿女的声声呼唤,永远地闭上了她的眼睛。从此,我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亲人。

母亲今年八十六岁,生在旧社会,从小就跟着外婆讨米要饭,没有读过一句书,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十三岁就嫁给我父亲当童养媳,她不仅饱受生活的折磨,还遭受过日本鬼子的欺凌。母亲曾告诉我,她十九岁那年(一九四四年),母亲背着我半岁的大哥和父亲在地里干活,被几个下乡扫荡的鬼子看见了,他们对母亲穷追不舍,手里还握着长长的军刀,母亲凭借自已的机灵在熟悉的山里东躲西藏,硬是检回了两条人命,事后父母只能痛哭一场,以泄心中的仇恨。

解放后,生活有所好转,世道也太平了,但由于我家人多劳少,爷爷又年老多病,生话的艰辛不言而喻。母亲一共生了七个孩子,由于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我先后有二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病死了,每一个孩子的夭折,对母亲来说都是撕心裂肺的痛,母亲经常以泪洗面、哭得死去活来。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不屈不挠的地跟命运抗争。擦干眼泪继续承担家庭和生活的重担。

那个时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没有男孩子别人是看不起的。母亲四十岁才生下我,一心想再生个男孩的母亲,对我这个不期而至的女儿,不仅不嫌弃反而悉心照顾、疼爱有加。母亲宁可自已挨饿,也要让我和姐姐吃饱。有一天,我看见同伴吃月饼,很嘴馋,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为此走了十几里山路托亲戚买月饼,看着我们姐妹俩甜甜地吃着月饼,母亲脸上露岀了开心的微笑。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因为过度的劳累,五十岁不到的母亲显得十分苍老,脸上布满皱纹,一双手上长满老茧,就像别人家的老奶奶。我六岁时,唯一的姐姐远嫁他乡,父亲的脖子上又生了个“对口疮”,我也上学了,因此,欠下了几十元的医药费和三元钱的学费。那年春天,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去摘茶,摘一斤才换回三分钱的工钱,不知母亲要赶多少个早才能还清欠款。

母亲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从未跟邻居红过脸。记得有一次,母亲为了给父亲补身子,把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炖了汤,也没有忘记要送一碗汤给隔壁的五保户奶奶。

母亲没有读过书,却经常教育我怎样做人。有一次,我从邻居家的鸡窝里捡了个蛋回来,母亲知道后,告诉我饿死都不能为盗,还亲自带着我把蛋还给了邻居。

父亲患病期间心情不好,经常对母亲发脾气,我看不顺眼就想为母亲打抱不平,母亲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勤快人,现在身休不好,不能下地干活,他心里难过,我们多让着他。

初中毕业时,我不忍心最让年迈的母亲挣钱供我上学,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丢下书包背起锄头和母亲一起去种田;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我放弃了进城的机会,选择在家招上门女婿。

我结婚时,母亲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她因为多年的劳累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为了让我安心挣钱养家,她把带小孩、做家务的活全包了,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她像疼我一样疼着孙子、孙女。女儿刚学会写字,就在墙上写下了:“我爱奶奶,奶奶爱我”八个大字。母亲的一生都在劳动,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零零一年冬天,前夫因有外遇天天跟我吵架,有时甚至拳脚相加,为了摆脱痛苦的婚姻,也为了给老人、孩子一个安宁的环境,我含泪借了五万元钱给他作为补偿,与他协议离婚,并且全部承担两个孩子的抚养费。当时,我上有八十五岁的老父亲,下有十三岁的儿子和十一岁的女儿,还有八万多元的债务。是母亲的品格激励着我,让我闯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如今,父亲早已过世、债务早己还清,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

没有母亲的呵护,就没有我幸福、快乐的童年;没有母亲的勤劳,就没有今天拥有的一切。母亲,如果你还健在,我一定要好好孝敬您老人家;母亲,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

母亲离开我们十四年了,但她从未离开过我,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岀现在我的脑海里、闯进我的梦里。十四年过去了,母亲的坚强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十四年过去了,每年母亲去世的那一天,我都要到母亲坟前看看,诉说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

“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养而亲不待”,面对一堆黄土,我只能把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变成一串串晶莹的泪珠洒在母亲的坟头……

忆亲人去世的文章:忆母亲

阳春三月,蜿蜒的田间小道,那青青的巴根草,像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铺在这窄窄田间泥巴路上,走在上面有种特松特软的感觉,还有那两旁不知名的小花,红黄绿相间煞是好看,田里的

土也到处翻了个身;一路走来这儿的沟塘河坝还真的不少;真不虚名为50亩塘生产队。看那沟塘边的杨柳一株株都是青枝绿叶,俯腰垂枝,仿佛在接迎着我的到来。放眼望去,不远处青山翠,隐约中看见一簇簇似火的颜色那可能是山上的映山红或是那带刺的野玫瑰吧,这就是母亲的故乡。我在心里默念着,妈妈,女儿看你来了。

来到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几个小时的车马劳顿,自踏上这田间小道,迎着那和煦的且带有泥土气息的春风,风里混着青草和各种花的香味,我的疲倦一扫而光。好象立刻就能见到我亲娘似的如痴如醉。眼看就到姨娘的门前,我几个箭步,来到姨娘家,姨娘早就在门前迎接了;见到我,姨娘竟然像个孩子似地泪水流了下来;当时的情景用十年九不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感觉到亲人之间的那种亲情的温馨,哪种久别重逢的激动;以至于像喝醉了那样有点神志恍惚,好像见到我的母亲一样。也难怪,我的姨娘那神态,那举止,和我母亲几乎没有两样。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见到亲人激动的泪水。

不知不觉的天色已晚,月亮也探出出了半边的笑脸,漫天的星星也在眨着眼睛催促我去休息,我哪能睡得着,辗转反侧,我还是爬上姨娘的床,姨娘也和我一样就这样我和姨娘拉起了家常。我和姨娘拉得最多的话题还是离不开我的母亲,姨娘说:你母亲这辈子太苦了,人说黄连苦,你母亲的命比黄连还苦;是啊,作为长女的我,我除了亲眼目睹母亲的艰难以外,对母亲的苦我感受最深;母亲所吃的苦是一般常人都难以承受的。

母亲三岁就失去了生身父亲,我的外婆一年多后又改嫁他人,从此母亲来到她继父家中,受尽了虐待,没办法,外婆只好将我母亲送到娘家弟弟家寄养,说是寄养,和童养媳差不多吧,小小年纪烧火做饭带孩子什么都干,因为母亲的舅舅家也很苦的。话说回来比在继父跟前好多了,最起码不受打骂了,好歹还有母亲的外婆呵护着。母亲吃尽了苦头,也练就出了坚强的性格和能非常吃苦耐劳的精神;

曾经听外婆说过我母亲的婚事,那是一桩差点送了母亲性命的婚姻,母亲18岁这年,已出落得花一样的美女,这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我母亲是一位既能干又貌美又稳重的姑娘。这年母亲在公社被评为劳动模范,就在母亲拿回劳模奖状回家的这天,母亲的继父强迫母亲嫁给继父的侄子,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母亲断然拒绝,继父大发雷霆,母亲以身抗命。悬梁自尽,幸好被我父亲

发现及时救下,自此母亲又走上了另一条泥泞的坎坷路;父亲和母亲结合后,为离开那曾使母亲绝命的伤心地,他们辗转大江南北最后来到江南宣城,初来乍到,没有立锥之地,举目无亲,在哪个吃喝靠计划的年代,父母又没有户口,口粮没有一粒,生活极度困难;母亲就给附近农村人放羊,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菜,给富足的人家洗衣服;渐渐的宣城的工业兴起,父亲进了工厂,母亲做起了家属工;曾记得母亲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在我出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块襁褓布都没有,那时我的爷爷刚去世,奶奶家里有左邻右舍送的布段孝丈,妈妈提出要一段布给我做襁褓,奶奶说:生个丫头还好意思找我要布,丫头要穿到外婆家十岁,母亲只好含着眼泪拆了一件她自己的衣服将我包裹起来,因为外婆家离得远,家里又穷,母亲生我的一个月子也不知哭了多少回。

我记得我母亲生我二弟的时候我已经八岁了,当时的情景,我隐约记得些许,那时正好是什么四清运动的时候,爸爸成天的在厂里。忙得不着家。那天妈妈刚生产,家里除了就我和大弟,

那就是妈妈和刚出世的二弟了,当时的情景说出来比电影里拍得还惨,一个床上睡四个人我和大弟正在同时过着天花,都还发着低烧,我和弟弟要喝水,母亲只好拖着血淋淋的身体起来给我

们倒水喝,我看见母亲的眼睛在流着泪水。我真恨我当时为什么那么不懂事,应该我起来倒水的,难不成是发烧烧糊涂了吗?母亲生产不到三天,一应的家务是全包了,父亲成天的在厂里“大跃进”······。

渐渐的我们五个人都上学了,见家里这么困难,母亲又这么辛苦,我刚上初中就对母亲说我不上学了,在家帮你一把吧,在说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子有很多都没念书的,母亲听我这样一

说,二话没说就伸手打了我一巴掌,记得当时我被打的一刹那,感觉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觉得委屈,因为我长到十几岁母亲还从来没打过我一巴掌,其实母亲也后悔莫及,打过以后我

看见她背过身去用衣角擦着眼泪;妈妈说:家里的事,不是你烦的神,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了,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虽然那时的条件是那么的差,我们兄妹五个没拉下一个不念书的。母亲经常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好好念书,我再吃点苦都值得,书念好了,你们将来就不会象现在这么苦了。为了我们念书,有一回母亲在浇菜园的时候脚被蛇咬了腿肿的很粗还发亮,她都舍不得休息一天拖着受伤的腿继续做着事。

最难忘的事也是我最后悔的事,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套数学书,要十多块钱,记得当时我爸爸的工资就拿四十几元。我在家里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说真话也不打算买的,可是母亲在我

说过这话的第二天中午递给我十几元,我知道家里难推辞着不要,妈妈说:我们少吃一餐不要紧,但你们需要的书不能不买。就在当天的晚上,母亲晕倒在地,我们这才知道母亲不止一次的

去医院卖血,至今想起来,我的心还象刀绞的一样疼痛······。

母亲不但能吃苦耐劳还乐于助人。尽管我们自己的日子这么难,但凡有要饭的来到家门口,

不管老少,母亲都要盛上一碗饭还夹点菜给他们,有时年轻的要饭来,我说过年轻的也给啊?母亲总是说,他们既然来要饭,肯定是迫不得已,谁愿意低眉受冷眼啊?我想也是。受母亲的影

响,要饭的来家门口,我也总是学着母亲的样多少给点。

还记得有一回一个过路的孩子在被送往医院时候已经呈半昏迷状态了,母亲见状赶紧的叫住了这家人抱过孩子,使劲的在孩子的颈部背部刮起痧来,不一会孩子醒了过来他的家人是千恩万谢,后来还买了礼品送来,尽管我们见着人家送来好吃的看的口水直往肚里流,母亲硬是没要,说谁还没个难处,举手之劳不用谢的。

母亲的一言一行无形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最敬重母亲的品德。1983年宣城发大水,奶奶得了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亲自将奶奶接到我们家来,端屎端尿从不嫌弃,看奶奶过去对妈妈那么不好,我气恨的对母亲说,你难道就不会生气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总是说,她是上人{长辈},她对我不好是她的事,个凭各的良心,天在头上,人不知道菩萨知道。我真的很佩服我的母亲,心胸是那么的豁达。

平常我们都感叹,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我的母亲她生来没有一天是为她自己活着的,她的一生都是为别人和他的儿女们而活着的。不是吗?经常性的我半夜醒来总是看见母亲还在灯下为我们缝补着,抹黑夜起三更那是她的习惯了,尽管她总是一脸的倦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已走了四年多了,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老人家,我一直都没走出失去母亲的哀痛,尽管我也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在闲暇的时间里,这种思念会格外的强烈。我把这些思念写出来,既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