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小论文_浅谈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社会热点是一种客观存在 ,该文阐述了其概念、产生及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小论文篇一
《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述评 》
[摘要]当今频发的社会热点问题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管理层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其对校园稳定的消极影响。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校园的稳定系数。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稳定;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42-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3CY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增銮(1973―),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辐射性和示范性,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稳定工作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波及校园,其中如“钓鱼岛问题”“腐败问题”“物价上涨”和“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冲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也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所以,探寻有效的对策与措施缓解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负面影响,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前辈们已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周振林和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宫惠斌《论社会热点宣传工作的要求》、任理轩《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丁启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等,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定义、特点、分类、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宣传社会热点问题等。大多数专家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社会热点问题既是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社会的疑点与焦点。社会热点问题,相对于社会一般问题来说具有特殊性,是特殊的社会问题;相对于社会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来说,它又具有普遍性,是必然产生和存在的一种社会矛盾。[1]关于社会热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高校稳定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校稳定的研究也不少。如刘远在《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一文中指出:高校稳定包括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秩序稳定。思想稳定是基础,政治稳定是关键,秩序稳定是最终体现和综合反映。宋友好的《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分析》认为互联网将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不加区分地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学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北京大学张彦校长撰写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提出高校稳定工作应当做到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创建协同机制。专家们围绕高校稳定工作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者们既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方式和途径、也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深度、广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内容。如复旦大学邱柏生在《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中指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导致学生产生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马国富、王云震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王继新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一文中提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徐轶博在《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中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系统收集、梳理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四条路径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2]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西方国家及韩国等国的高校特别重视社会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普遍,学校重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韩国,有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一般思想动向进行监测,对高校稳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日本通过图书馆、俱乐部、社区、公共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和方便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大事要事。发达国家高校在应对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社会教育实践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我国应对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稳定工作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稳定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发达国家在社会热点面前的应对方法也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但我国目前的研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准确;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给高校稳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广泛地调查与研究,力争发掘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视域下党办、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和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高校稳定机制,化解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述评[J]德育纵横谈,2012(10)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黄沛祥谈谈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要抓的三项工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1)
[4]周振林,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J]学术交流,1996(6)
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小论文篇二
《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把握 》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网络信息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榜样教育缺失、大学生理性教育缺失,加之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出现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要促进榜样教育由榜样人物向榜样事件转化,促进爱国教育由抽象理论向生活细节转化,促进教育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网络教育转化,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表达趋于理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理性
一、当代大学生把握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强调人性善
我们提到“利己”两个字,就联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词汇,所以在“利己”通常有着严重的贬抑之意;反之,“利他”被人们推崇着。在利己与利他的讨论中,利他主义论理学家强调即便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实验证了利他的合理性,然而生活中也有不少情形与之不相符。战场上战士的奋勇杀敌,常见的公益心,特别是爱情、亲情、友情中的奉献和牺牲,这些都是反例。利己主义伦理学家认为这是借助自欺概念:我们在做美好的和高尚的事情,实际上是在掩饰真正动机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良知的满足。并且重新定义私利范围:我们为朋友、爱人和团体做出牺牲,实际上他们是自己个人利益的一部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强调人性善,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利他主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不够理性。
(二)理性泛化,缺乏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2012年日本政府收购钓鱼岛事件,造成国内反日保钓声浪四起,不少城市出现游行示威,令人不解与不安的是,这些示威的人不仅限于示威游行,而是冲着与日本有关的商店、私家车进行攻击,最过分的行为是攻击日本游客,爱国爱出了仇恨。这种泛爱国情感背后,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到另一种行为,就是每一个指责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成为国家形象的卫道士,泛爱国主义者们可能上演的是某种道德暴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或伤害。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爱国的、是理性的,但遇到具体事件时往往头脑一热过于激动,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性是空的理性,事实上还是不理性。
(三)接受信息方式网络化,接触的信息量过于庞大
网络公民参与,可以理解为公民通过网络平台介入到公共事务当中,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政策决策或公共活动进行的社会行为。大学生是当下我国网络公民参与的重要主体,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网络使用率。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除了具备主体的草根性、身份的隐蔽性、意愿的自主性之外,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大量信息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上,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表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和求证意识,具有一定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传言;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迷失于网络的信息海洋中,人云亦云。某些消极有害的信息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二、针对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信息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正在以海量的形式冲击着高校学生的大脑,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对大学生这种极其渴望接触新事物的群体来说极其具有吸引力,因此作为公众所关注的网络舆情之类的事物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倾向性,但是网络舆情中不仅有其正面、积极的方面,同样也才能在很多消极的,负面的失真内容。并且由于网络信息的特点,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快而广。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很容易作为信息源触发网络舆情。国计民生以及重大经济政策、社会治安事件以及贪污腐败问题等成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着火点。在高校中大学生尤其关注国家领土等的纷争问题,并且高校的大学生往往好奇心旺盛、内心存在猎奇心理。在如今网络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尚不成熟的辨识能力受到了各种言论、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其价值判断。学生们好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辨识分析能力,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多元文化的大量、快速传播容易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偏移。
(二)榜样教育的缺失
信息高速冲击,大学生越来越讲求个性的年代。作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中国榜样教育却忽略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没有及时转变、与时俱进,渐渐的脱离了时代的潮流。当前我国的榜样教育过于的强调圣人化的榜样教育,塑造出一个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希望同学们能够向他们学习。但却忽略了适当地让圣人走下神坛,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榜样教育无疑会导致过分重视榜样人物的社会道德示范性和教育意义,而造成榜样人物的高度完美,使之脱离实际生活,而不能得到广大的大学生的拥护,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叛心理。由于这些缺失,不免让榜样教育流于说教传道之流,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甚微。
(三)大学生理性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强调个性、突出自我,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较快,对于身边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比较关注,愿意积极思考问题,有政治参与的愿望和热情。但是,由于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精神成长过程的上升期与不稳定期,难免在认识问题时容易陷入感性因素主导的情绪化、直观化的误区,性情欠沉稳,感情易冲动,遇事缺冷静,办事缺乏深思。但是在高校教育学习中,却大大的缺少了引导学生自我进行理性的情绪调节,高校中的教育过宽过泛,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却少了对学生情绪、心理的正确引导和塑造,许多大学中的心理中心也是形同虚设。
三、针对当前现状的对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表达
(一)促进榜样教育由榜样人物向榜样事件转化
众所周知,榜样教育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促进我国公民思想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的无穷力量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表达观念的过程中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榜样教育坚持以优秀的人物代表为主要载体,借以提炼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情感态度。 然而,伴随榜样教育优越性发挥,过度依赖人物为中心的榜样教育模式甚至不惜造假“美化”人物的弊端屡见不鲜,这不仅削弱了其固有的优越性,也使得榜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优点和缺点兼具的,正所谓“人无完人”,以人物为中心的榜样教育模式同样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现今的榜样教育应该着力于改变这种顽疾,从典型事迹着手,遵循“就事论事”的原则,弱化榜样教育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事迹中的优秀成果和价值情感。
(二)促进爱国教育由抽象理论向生活细节转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爱国教育是艺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发挥艺术作品在爱国教育中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而如何发挥艺术作品的作用以及怎样加工运用则是评价爱国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爱国教育应该将目光聚焦生活、选材源于生活、作品感染生活,“爱国教育”和“生活”不是被硬生生的“摆放”在一起,而是“血”与“水”似的“融合”在一起,爱国教育生活化也理所应当的成了艺术创作的“天职”。
在剖析生活细节的基础上升华主题,达到爱国情感的升华,其中对教育内容生活化、细节化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爱国教育不要求壮观、宏大,但要做到“接地气”,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尽量的真实具体。善于在真实中窥探真情、平凡中彰显伟大、平实中见证温情,“回归生活”是爱国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以其情感表达和精神升华感染人、教育人。
(三)促进教育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网络教育转化
网络载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为促进大学生理性情感价值的树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是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性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网络沟通教育为载体的创新可以包括构建网络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思想阵地以及发挥网络社团和网络社区作用等方式。网络基地的构建可以避免受教育者在面对面交流中造成尴尬、紧张的局面,提高沟通交流的质量。网络第二课堂可以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开展讨论,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深刻的教育讨论强化学生对非理性观念的警觉意识,培养其树立对社会热点的理性观念。
以网络教育为载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更有针对性地指出矛盾症结所在,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新的信息时代下,优化大学生理性价值教育有必要完善网络沟通教育机制,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其树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表达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君智.从激情到理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杂志,2013(04).
[2] 董翔薇,黄凯.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3] 陈英涛,李晓丹,李文,陈巧玲.论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及非理性的作用――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J].东南学术,2012(01).
[4] 孙朋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进建议[J].科教导刊,2013(4).
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小论文推荐:
1.2016热点问题毛概论文
2.2016策论文范文
3.2016毛概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4.初一政治小论文范文精选
5.“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探讨论文
6.2016毛概时事热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