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教学探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课教学探析论文篇一
《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读,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评价以及该模式的特点。形成具有科学有效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互动技术和考评标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是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由以问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从以防治为主转向以心理适应及潜能开发为主;教育模式从医学型转向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领域将从专对心理问题领域的辅导扩展到生命教育、休闲引导与生涯设计等多方领域;教育功能从问题解决转向促进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方法将从显性教育发展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当然,突出系统的全面发展并非主张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尚有一定难度。依据系统各要素的分工协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带动整体的发展路径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笔者在这里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方法和评价及其特点略陈己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应是谋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健康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向新课程的主导者、塑造者;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评体系,把团体辅导的技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独立思维,已经将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识不再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知识的学习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路径和程序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主体,是社会主体,是自身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参与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参与式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知识的做法,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如研讨会、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合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学生主体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一)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题十分广泛,围绕着学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参与的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反馈,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讨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反馈;二是团体研讨。以理性情绪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争议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丢了钱,丢钱的人说只有“我”知道钱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办?或者利用主体统觉测验(TAT)中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续的做法。当学生在表达看法时,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自动化思维呈现出来。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并就这个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的方法提出问题。用心理测验找出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类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扰(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学生的自我防卫。必须具有普遍性,学生才能勇于作出问题描述)。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开展,那就得不偿失了。问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从不同出发点进行探讨。此外,研讨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讨论使学生可以发现分歧、发现看问题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从他人角度理解问题,这既是学习方面的提高,也是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并讨论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是后面几步的基础,其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加强求知需要、集中学习关注点和充分暴露旧经验,明白旧经验与新理论的相互关系。
(二)讲授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幻灯片)等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知识,但也存在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及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缺点。讲授法中的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都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而选择运用。从学生认知准备方面来看,学生头脑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杂乱的,而且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的讲授可以尽快使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同时及时扫除错误认知,为科学认识的系统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讲授决非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前阶段的讨论结果有所侧重点地讲授。虽然讲授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要强调理论高度。
(三)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鸣。可以组织“交朋友小组”、“敏感性小组”、“个人成长小组”、“潜能发展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基础交友小组”、“感知小组”等多种形式。这些团体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其目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以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课堂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缺点,还可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得到师生的好评,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应受到重视。团体辅导的授课方式为理论知识+互动活动,开展形式为结构式、开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开放性团体辅导未见有报道。在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团体辅导一直都是以结构性、封闭性的形式开展的。封闭性是指团体内成员一经选定不得任意退出,团体外成员也不得随意加人,而且成员人数一般要求8―12人为宜。封闭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的要求。开放性是指团体内成员在人数上不做任何规定,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但不论有无成员加入或退出,辅导方案和辅导进程都按计划进行,不做任何改动。开放性团体成员人数较多,不但可以降低参加者的紧张情绪,而且其中不乏活跃分子,活动气氛容易带动,加上其对活动场地的要求较低,在辅导过程中对成员的要求和限制较少,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容易组织实施。在团体辅导中,对于不自信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没有想让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学生,应多与其沟通,帮助其树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在团体辅导中应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多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音乐冥想可以用来平复情绪,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学习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在团体辅导中适当增加理论分量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成长,因此,对这门课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的课程化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自我整体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评价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评估、过程评估和追踪评估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填写自评问卷,自评和他评、定量与定性评估等维度评估手段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而学生真正的心理反应和成长才是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也符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合作性强
在此教学模式中,在提出问题与讨论、团体辅导和评价三个阶段都有学生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课的课时有限,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要发挥学生的参与,仅仅课内时间是不够的。此模式的团体辅导和评价的一部分虽然是在课外进行的,比如,团体活动中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就是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隐性教育包括学生的学习资源,除了课堂与教材,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同学问的互教互学。
(三)实践性强
此模式把握住学生需要的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强调教学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理论的应用也发生在实际中。
(四)灵活性强
由前面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认知准备具有复杂性,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性。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必须灵活,否则以上要求不可能实现。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团体辅导有不同方案让学生选择,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
(五)反馈性强
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单向的,不是由第一阶段开始到第四阶段结束。比如,评价阶段既可能因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回到讲授阶段,也可能因为提出新问题而引出新的讨论以及又一轮教学。它克服了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反馈不及时的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心理健康课,不仅能灵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上受到触动,深层心理发生变化,而且行为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对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触并努力调适。在学习后,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获得了自助的能力,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希庭,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8]张志勇,崔振,杨岱,教育模式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阙墨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