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2017-04-09

中国人并不都是无神论者,中国人的信仰很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宗教的关系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跟一个滴滴出行的司机聊天,他问我是当老师的吗,我说是。他问教什么,我说教哲学。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有宗教信仰啊?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我的回答是,中国人并不是无神论者,中国人的信仰很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他问我是怎么回事,我的回答是:

信仰基督教的,一门心思只说上帝,只说基督。他们在吃饭前一定要做祷告,感谢主赐给他们食物。中国人没有这一套环节。比如,中国人结婚了,没孩子。要求神赐他们孩子。有的地方有送子娘娘,有的地方没有。有送子娘娘的地方就拜送子娘娘,没有送子娘娘的就让观世音菩萨兼职,拜观音菩萨来解决送子娘娘的职责问题。这就是实用主义。中国人想发财,就拜财神爷。中国有个财神爷,叫赵公明,是封神榜里的人物。可是广东那边一带似乎不太知道赵公明,于是就请关云长取代而兼职,所以在广东一带。关公就成了财神爷。你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吧,这些偶像很多人都信,你说中国人有信仰吧,可是等他需要时就来求就来拜,等没事没晤的时候,就把神佛偶像撂一边去了。

过去,农民种地,盼着风调雨顺。如果真是风调雨顺,那么农民什么也不拜。可是如果遇到干旱,不下雨,庄稼就要没收成了,农民就急眼了,赶紧去拜龙王爷,赶紧求点雨救急。万一下了雨,旱情缓解了,就没龙王爷什么事了。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需要那种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的宗教吗?似乎不是特别需要。

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东南亚的佛教,那就只说教里的事。世俗的事倒也不是不说,但不是放在主要的位置。比如,基督教的人特别想给你传福音,拉你入教,他们总是在说上帝一定会帮助你。中国人就会说,上帝怎么帮助我了?我现在没钱,上帝也不给我点钱。我现在没媳妇,上帝也没送过来一个媳妇。所以中国人不太信上帝会帮助他。而那些传福音的人就会说,上帝不是这么个帮法。你也得努力,但你得坚决地相信上帝。你需要的东西,一时半会没到手,就怀疑上帝,那是不行的。你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地相信上帝会帮助你,那上帝才会真的来帮助你。这种说法,大多数中国人似乎不太认同。这不是在忽悠我们吗?所以在中国,真正去信基督教的人还不是多数。

多数中国人越是如此,那些已经在教的人就越是认为,这些人需要得到拯救,于是他们就越是不厌其烦地来劝这些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至于最后是怎样的结果,那就不太清楚了。反正这样的扯皮和拉锯是在不断地继续下去的。

有人把中国社会当下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归结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这个结论我觉得多少有点可疑。因为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水准并不低的人,而这些人并不都是宗教的信徒。而在那些信仰某些宗教的人当中,他们的过于执着有时也确实让人有点抵触。不管怎么说,你宣传你的福音也得结合实际不是?你说得口干舌燥而人家又不想听,你总得换个法子不是?不能一个心眼似的没完没了吧?这能证明信仰宗教的人道德水准就真的很高吗?不一定吧?

其实,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原来在市场经济初期那种欺诈与不讲诚信,虽然现在并没有完全都扭转过来,但也确实在不断地好转。九十年代末,谁要说做网络销售,那时没有人敢相信。因为那时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都不是太高。而现在,虽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网络销售的规模发展得却是非常地快,如果没有大家所具备的诚信的基础,这样的局面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如果不讲诚信,只知道去占他人的小便宜,那么最后吃亏的肯定也包括自己。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趋于规范,这样的问题会逐渐减少。这与人们是不是具有宗教信仰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有人愿意在宗教信仰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那是个人的自由。而有人更喜欢无神论,不太愿意受到宗教的羁绊,那同样也是个人的自由。这些自由都不需要别人来硬性干预。不信仰宗教的人,不应该强制别人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样,信仰宗教的人,也不应该强制他人一定要信仰某种宗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应该的。

以前说过,中国没有产生本土宗教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史官文化。原来看到过这个说法,但不是太明白。根据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官们,把历年发生的大事在历史的记录中都写得很清楚明白。每一年都是满的,都没有落空。而在这些记载里,从来就没有类似于耶稣这样的所谓先知的神迹。所以无论是耶稣还是佛陀,都没有能够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留下过任何蛛丝马迹。那么这些宗教的传播者就很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编造出什么他们的事迹。这些宗教只能引用外来的传说,而外来的意识对于中国本土的意识就没那么能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不知道外国的传教士们会不会因此痛恨中国的史官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中国本土上唯一滋生起来的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就是禅宗。但是禅宗不崇拜偶像,即不需要庙宇,也不需要雕像。禅宗很少能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它更像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一种意念游戏,仅仅是好玩而已。《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玩过这类游戏,但也只是玩玩而已。

道德与宗教相辅相成

一般而言,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道德都是每个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面对和理应遵守的。道德在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能够起到法律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

关于宗教的定义向来是众说纷纭,《宗教百科全书》中认为它是“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在中国,宗教的影响力体现得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据二十世纪90年代的资料,当时世界人口约51.5亿,信奉各种宗教的人达41.7亿[[1]],比例超过了80%。

宗教在产生之时和产生之后,必须以它所依赖的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为一定地支撑,比如佛教显然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联。而道德在日后的发展和演变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宗教的影响,比如现代对禁欲主义的讨论。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考量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二者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虽然到目前,对这些因素仍存在争议。否则,就是以观念说明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未触及问题实质。

首先,我认为,就二者的产生和发展而言,道德早于宗教。

宗教的形成必然以神灵观为基础,没有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对社会压迫的反抗,宗教或许就不会出现了。而“崇拜”“反抗”这样的字眼,就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后,看着自己赤身裸体产生了羞耻之心,便以树叶遮挡。这个故事,原意是解释人类本源问题,马克思说是劳动创造了人,中国传说是女娲捏了人,而这里是讲上帝造了人。因此,在最开始和宗教并无什么关联。但,它可以反映出的是,二人“偷”吃了禁果,有了“羞耻”之心。“偷”和“羞耻”涉及到价值判断,属于道德管辖的范围。

人类从群居生活开始,大家衣食住行都在一块,能知道一件事情的好坏之别,并且需要共同约定,比如不偷别人的东西,做了错事有羞耻之心。即使是最原始的巫术中,也存在着道德伦理极其相关的规范,比如祭祀的先后顺序。道德早于宗教,这一点非常好理解。

其次,在宗教产生之后,二者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

婚前性行为在古代普遍是不被允许的。中国因其独特的文化品格,没有像西方那样曾经被宗教统治,但这绝对是不可以的。在《西厢记》中,夫人知道崔莺莺和张生约会之后,怒不可遏,说了下面一番话:

“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随后,她又说:“俺家无犯法之男, 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张生)罢。”也就是说,因为莺莺和张生的关系,逼得夫人只好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不然莺莺日后是嫁不出去的。

这是一种道德观念,它在西方,体现于宗教中,比如基督教,其教义中就有“不许奸淫”一项。在仪式上,女基督徒只有处女才可以穿白色的婚纱,因为白色是纯洁高贵的象征,而再婚妇女则用粉色或蓝色,以示区别。

由此可见,在这里,道德中的准则被直接拿过来,成为宗教中的某些的行为规范。再比如,中国的佛教,尤其讲求参禅悟道,隐忍退让的功夫。其间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君子风范和名士涵养。中国传统道德中原以谦虚、忍让的胸怀为榜样,佛家在此也应是收到了影响。

同样,宗教也在影响着道德。如果没有宗教,各种神职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许并不会像今天这样被人们了解,他们也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尊敬。在中世纪,教皇是教派中最高领袖,享有无可比拟的声望和荣誉,就算到了近代,仍然如此,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就曾为此而奋斗过。但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他们的地位还在,但与当年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宗教的教义,如“十诫”,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有利于维护道德的基本准则的。洛克的宗教宽容说,在批判宗教的同时,也是肯定了它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人们因为内心的信仰,不去触犯自己信仰内的禁忌,克己受礼,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

再次,道德和宗教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二者又有各自独立的一面。这一点,在无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显得更为明显。

宗教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虽需要道德的支撑,但它因其自身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实体化,能够贯穿、渗透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宗教完全可以在自身内部建立一套独特的道德规则和价值体系,它与现实的道德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而教徒仍然以之为戒。邪教“上帝之子”,又称“爱的家庭”,就专门宣扬性乱和世界末日论。

此外,宗教并不仅仅只是关于道德,还包括了历史、政治等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

在非教徒那里,宗教是一个神秘和遥远的世界,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无多大关系。他们从小受到的道德方面的教育,来自家长、老师、书籍或者其它途径,但肯定和神父什么的不怎么沾边。他们同样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拥有健全的人格。道德观念的养成和道德社会的建立,并不一定需要宗教参与。在当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可以证实这一点。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简要的理解为,宗教不没有道德,但道德可以离开宗教。

最后,宗教毕竟建立在有神论的基础之上,无论如何革新与进步,它所要解决的人类本源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始终存在局限,从唯物论角度出发,当社会发展到“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就会消亡。而这些问题,在道德的范畴内,也并不能得到解决。

但正如冯友兰先生曾经讲到的,未来的哲学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这两个维度上,必然会有所贡献。宗教所要阐明的思想,哲学亦可以解答;而作为伦理规范的道德,本身就属于哲学的一部分。因此,二者或许将基于此,继续融合与演进,共同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新的改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