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创业故事

2016-12-02

许多低成本创业的成功都是经典的创业故事,是值得所有创业者认真学习的,今天小编整理了经典创业故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经典创业故事

102岁老人的第四次成功创业故事

2010年3月,当大家见到老人时,老人正在擀面,切面条,他说擀面是他经常干的事,是锻炼身体。除了听力视力有些下降外,老人走路不用人搀扶,思维敏捷,表达清晰,要不是亲眼看到老人的身份证上明确写着,出生年月1908年10月9日,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有102岁。88岁的老伴丁美君说,平时俩人的饮食没啥特别,早餐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包子油条。心态可能是老人家长寿的秘诀,“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是老人家的人生信条和经商法宝。

少年经商偶得创业秘诀

徐益卿,少年时就开始经商,100岁之前共经历三次创业,83岁隐退颐养天年,2008年100岁的他再度出山,开始人生的第四次创业。

徐益卿,1908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幼年丧父,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12岁被送到到杂货店当学徒。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个姓刘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外人都传说他家里有个活财神,这让徐益卿非常好奇,就问富商咋请的活财神。

姓刘的富商说自己没有活财神,但是有个经商的秘诀。一天天黑后,傍晚富商背着满满一袋子钱,拉着徐益卿走到了城边的大庙,那时候大庙里都是些要饭的穷人,富商就把钱分给他们。富商告诉徐益卿:我没有活财神,就是天天把钱撒出去,才有钱的。徐益卿不明白,富商说:明去暗来,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还昌。

富商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要多做好事多吃亏,生意自然也会有好的回报,徐益卿一直牢记在心。

后来徐益卿在河南老家第一次创业,办了卷烟厂,那时起他就时常救济穷人,经商中也坚持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多赚钱。

1946年,徐益卿在上海第二次创业,开办烟草商行,很快拥有50间商铺,并担任上海河南商会的副会长。在此期间,徐益卿经常在商铺里向穷人提供馒头和粥。

1956年徐益卿和家人迁居西安市,改革开放后,72岁的他第三次创业,在西安开了一家豆制品厂。老人一直不忘富商教给他的创业秘诀: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那时,很多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老家人都受到过他的帮助。

2008年,100岁的徐益卿再度出山第四次创业,承包了西安市郊区的一个农庄。

百岁老人倒底能不能创业

徐益卿的儿子徐勇从事股票行业,2008年初他听到一个消息,西安市郊区有个农庄对外转让,他有心投资实地去进行考察。

这个农庄距离西安市区20多公里,位于长安区江南村,农庄只有21亩,里面有个鱼塘设施很破旧,之前曾有两个人承包都赔了钱。了解情况后徐勇很失望,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徐益卿,没想到老人一听却来了劲头,让儿子带他到农庄看了看,立即拍板,决定拿出25万元承包农庄。

不说这生意能不能赚钱,老人100岁了身体能吃得消吗?村里人怀疑,家里人也担心。家人都觉得老人也就是图个乐,谁也没有指望他真能赚钱,也就不再阻拦,可没想到他却很当回事。

2008年3月包下农庄后,他带着儿子前前后后看了几天,决定对农庄进行全面整修,在儿子的帮助下深挖鱼塘,修建围墙,养殖鸡鸭,还在农庄的内外墙甚至马路边上都写了广告牌,有时还亲自指导工人们干活。

但是来农庄的游客却一直不多,生意萧条,原本就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觉得,老人家肯定干不下去了。

早年的经商秘诀生意扭亏为赢

谁都不看好农庄的生意,但是徐益卿老人后来却再次创造了财富奇迹,他用早年得到的经商秘诀,把农庄的生意扭亏为赢。

好善必昌,多做好事多吃亏,这是徐益卿的长寿秘诀,也是他早年学到的经商之道,徐益卿老人就是用这个秘诀,让农庄的生意起死回生。

2008年10月,徐益卿的100岁生日,他对家人提出了过生日的特别要求:“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尽量办好事,办好事不能忘。”

儿子经过建筑工地时,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把父亲的百岁生日挪到工地上去过,请100位农民工同吃长寿面,与西安市一个工地联系后,双方把时间定在了2008年11月1日,这一天徐益卿和家人来到工地,并带去了一个厨师现场制作长寿面。

这件事吸引了西安市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也让徐益卿引起了西安市媒体的关注,他承包农庄创业的事情也随之被报道。很多人慕名来农庄看个稀奇,这也带动了农庄的生意。游客来到农庄,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和徐益卿老人合影,老人也很享受这种当明星的感觉。

老人说,现在旺季节假日,农庄一天的销售收入就达到5000元。原本是谁都不看好的生意,百岁老人徐益卿却能经营得这么好,当地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都说:“徐大爷确实是宝刀未老,比前边两个人包得好,经营得更好。”

看到徐益卿正在改建房舍,本以为是给人住的,一问才知道,徐益卿又在做一件好事:西安市一家流浪犬救助中心因为场地小要搬迁,他无偿提供了农庄的土地,正在施工的就是新的狗舍。从100岁高龄开始了人生的第四次创业,徐益卿老人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会一直干下去,用好他一生的法宝。

经典创业故事

下面是小编的推荐阅读: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我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每天大江南北的热心人将励志故事丢给我,我负责审核它们是否能够起到使大部分读到的人都激昂澎湃地想要做一番事业,或者能否拯救一些失恋、失意以及失落的心。

励志的名人、草根、英雄们用各自不同的故事展示着他们的人生,或许他们想说“成功可以复制的”,快来看我走的路线啊,你也可以有。事实上,谁的成功能被轻易复制呢?

有一类故事说,某人在失误中发现了商机,或者科学家由于误差创造了人类大发现。生活里,我们每天都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多得叫人烦躁甚至抓狂,哪有心思去想什么大发现?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还是你,成功者还是成功者,故事永远只是个故事。

更多的一类讲某人贫困潦倒,但志向不改,通过自己的恒心终于天降奇遇,稳准狠地抓住了机遇并开创新天地。每当看完之后我都热血沸腾,就像看壮丽恢宏的电影大结局。慨叹对方的坚持与幸运的同时,总会反观渺小的自己。为什么我不这么坚强?为什么我没有这个运气?甚至于感叹为什么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挫折与成功。之后很可能是自我防卫般的条件反射,给自己找几个台阶下,我之所有没有那么辉煌的成功是因为经历平淡,之所以没有决心与毅力是由于缺乏锻炼……人啊,就怕这种文过饰非。

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它们情节跌宕起伏,看上去光怪陆离,虽是事实,看上去却缺少现实性。好假啊——我们看了会大呼一声,然后忽略掉故事本身的意义。对于这样的故事的确无可奈何,有时生活本来就比戏剧还要戏剧化。

而有一类故事,我笑称它为“最后的半个烧饼”。一些名人伟人在经过大师的点拨、棒喝,或者路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提示下,顿时开了壳,从此踏上一条金光大道大展宏图。或许我们看完这类故事,会想我就等这叫我质变到量变的情节发生了,这完全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师的质变是由于量变的稳扎稳打而成的,导火索不过是一个触点而已。《百喻经》里有段小故事叫《欲食半饼》,此人吃到第六个半烧饼的时候吃饱了,痛悔早知道就只吃最后的半个烧饼了,白浪费了前面六个。我们在笑这个愚人的时候,殊不知自己或许也常犯此类错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守护得坚不可摧,就是多伟大庄严的故事都无法撼动他。哲学家奥修说过,要做一个“脆弱的人”,这个“脆弱”便是指心灵的开放程度。一颗完全“脆弱”的心就如一张白纸,能接受任何的涂鸦创作。《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有一颗“脆弱”的心,到了每个师父那里都是无知愚童,笨是笨了点,但总比“自我”强大的徒弟可教。哪个师父是傻瓜,会认笨人为徒?反过来说,哪个师父都是精明人,知道这“脆弱之心”最珍贵。物理学上有个词叫“内应力”,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每个人心里都有内应力,这种力越大,心灵城池的守卫就越严密,就越缺少“脆弱之心”。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故事,也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感动之后的行动力。有了知,而无行,知识永远是知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