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17-05-12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用。

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教学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特别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给学生注入了新时代血脉,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力,科学发展观指导了学校前进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一条普遍经验。我校刘鸿声校长在2014年9月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坚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利用三年的时间把我校打造成农村教育的优质学校的目标。为此,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刘鸿声校长担任组长,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主任为主体负责人,各教研组和备课组组长为成员。同时聘请县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为技术指导。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多次亲临我校指导我们课改工作。记得县教育局张局长在我校指导课改工作时就要求我们在课改工作上要有新举措,不求能形成课改新模式,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新特色。

二、吸收、借鉴、形成自己课改风格

传统的课堂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来设计和安排的,以组织教学——复习——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的“五步走”

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素质教学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为了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派出多为教师到有着良好课改经验的学校参观学习。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校情,我校探索

①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多个课题研究。其中《农村中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城门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基于学案前预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农村英语听力的培养》均先后获得市、县级立项,这些课题,有的已成功结项,有的正处于课题研究中。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的各种活动,教师不仅业务水平得到了加强,同时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了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5篇,市、县级的教研刊物和九江日报教学板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②抓实抓细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核心环节的工作。

课前教师方面我校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集体交流实现智慧共享,每周集体备课活动规范进行,同级同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深入交流,提炼精华,形成高质量的本学科学生预习提纲和教师上课初案;学科教师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进行第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较为成熟规范的个性化教案。学生方面以预习提纲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实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学生借助预习提纲,预先了解学习目标、查找相关资料、解读学习内容,并通过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生成问题。提纲自主性预习的最大特点在它强化了预习的组织性和自主性,实现了预习的高效性,便“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课中以全校课堂教学公开课活动为载体,搭建骨干教师成长交流的舞台。每学期开始初,教务处就安排好每周不少于两节的校本研究交流课。在这些公开课活动中,执教老师的每一堂课无一不是精心设计及富有个性的:有的侧重展示教学活动的情趣化,有的关注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有的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些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让参加观摩的老师深感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魅力与活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校主张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要告诉学生:“课堂是我们的,课本是我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其他学生也各抒己见,交流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思考与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后教师方面我们强调教师课后的反思作用,凡是参与公开课展示的教师,教导处都要求其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或案例,然后将反思汇总到教研组进行讨论,再反馈给老师,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得到提高成长。学生方面课后探索综合实践课、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实施“书香校园”,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中解放出来,给他们充裕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