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故事
学习方法犹以高效听课最为重要,关于学习方法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方法的故事《苏轼学语文》
十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他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晚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更加合实景,更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前一句加个‘摇’字,后一句加个‘映’字,句子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苏洵摇了摇头说:“太平淡,缺乏韵味,再看看,再想想。”
小苏轼又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成“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摇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洵听了,微微点头说:“有点意思了,但还嫌平了些。”他又摸摸儿子的头说:“一定要多多观察,细细揣摩。”
苏轼看啊,想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夜间,月光透过丝丝垂柳的枝条照在地上,和风吹过,将月影筛碎了,皎洁的月光,照到盛开的梅花上,花朵在溶溶的月光下渐渐淡下去,花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消失了。这时有两个字跳到他脑中,他随口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体态,也写出了春风的情意,把景物写活了。这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是花色还是月色,把诗的境界烘托了出来。
学习方法的故事《苏步青学数学》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时,苏步青刚上初三,他就读的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上,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几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学习方法的故事《孙敬学政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累了也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学习方法的故事《吴晗学历史》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对他要求更严。7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竟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因此家乡的人都称他为“蛀书虫”。
吴晗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每况愈下,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能继续上学了,就在苦竹塘的椒峰小学教书,一来谋生,二来挣些钱贴补家用。大革命时期,吴晗曾和几个同学商量,打算到广州去投奔黄埔学校,因为筹不出路费,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可吴晗继续读书的念头却很强烈。1927年春夏之交,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吴晗因为自己的婚姻问题和父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才给家里写信,说因升学无望,打算到五台山去当和尚,因那里有很多有学问的名师。又过了不久,他给家里写信,说受朋友接济,已到杭州并考上了之江大学预科。吴晗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卖了自己结婚时的首饰,把钱寄给吴晗,供他读书用。
吴晗在之江大学预科学习了一年,后因之江大学停办,他从杭州来到上海,1929年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在那里,他不仅学习刻苦,还开始了史学研究,并因在最后一个学期写出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受到史学前辈的重视。1930年8月,他用卖这篇论文所得的80元钱作路费,来到北京,起初想转学到燕京大学,但因为他的英文成绩不好,被燕京大学拒之门外。随后,他想报考北京大学,无奈考期已过。
后来由燕京大学文史研究员顾颉刚介绍,吴晗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利用工作之便,他读了半年的文史典籍,也积攒了点钱。半年后他辞职,自修准备考大学。备考期间,他还草成了一部3万多字的《胡应麟年谱》。到了考期,先考的是北京大学史学系,这次国文连同英文考得都不错,只是数学得了零分,北大没有录取他。他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大学,考试成绩仍同报考北大一样,原本不应录取,但学校考虑他优异的国文和英文成绩,认为人才难得,就破例录取了他。
1931年秋天,吴晗进入清华大学史学系二年级。那时,吴晗的家境更加不好,为了维持生活,他在清华兼职工读,每天课后利用两个小时帮助整理“大内档案”,不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而且每月还得到25元的酬金,能够勉强维持生活所需。这时,吴晗还做出了一个“专攻明史”的决定,当时在北京的大学中专攻明史的人并没有。吴晗学习历史很踏实,尤其在攻读明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掌握了很多知识,为史学前辈所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同学中有人给他起了个“太史公”的绰号。
猜你感兴趣:
1.学习方法的故事
2.有关学习方法的故事
3.名人励志学习的经典故事
4.学习励志故事及感悟
5.关于学习的故事6个
6.自学励志故事
7.关于语文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