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散文
母亲是一座高山,蕴藏着万物,哺育我们成长,强壮我们的身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忆我的母亲散文,供大家欣赏。
回忆我的母亲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回忆我的母亲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是钢琴家,她会弹奏一首首生活协奏曲。没有工作的母亲很会持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的主要收入就靠父亲每月38元的工资,一家六七口人吃饭、穿衣及读书费用等等都靠它。于是母亲就学会了理发、缝纫等,我们小时候的头发都是她用剪刀剪的,只有年底的一次才会让我们去理发店。
我们穿的衣服很少有新买的,一般是母亲自己做的,有时也靠亲戚的济送,就这样新阿大、旧阿二、缝缝补补穿下去,但我们兄弟几人穿得都比较整洁,因为就算打了补丁也是整整齐齐的,洗得清清爽爽的。母亲烧的菜很可口,经常烧的有油丁芋艿、烩芋艿、炒蕃薯、东坡肉,这样做十分节俭,因为这些菜既能下饭又能饱肚,一举两得。她在饮食方面还精打细算,经常是每个菜一次烧二碗,以节约油、柴和时间,有时甚至考虑到了第二天的早餐。
母亲是劳动能手,砍柴、割稻、炒茶叶样样都会,最佩服的是摘杨梅。记得当时姐姐和小哥上山下乡插队到剡岙村,分到了好几株大杨梅树。摘杨梅是一项既有技巧又很危险的事,成熟早、果型大的往往在向阳的最上面,但上面的树枝小、脆,加上梅雨季节树上很滑。由于家里的其他人从来没有采摘过杨梅,只会在树下低处四周摘几颗吃而已,对上面又紫又大的杨梅只能望而兴叹。这时只见已经五十多岁的母亲在腰上系了一只刀笼,手上拿了一根钩子,敏捷地爬上树去,时而用钩子把稍远的树枝拉到身前,时而左手扶住树枝,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娴熟地采摘杨梅,随时轻轻放入刀笼里,这样采摘的杨梅是不会被捏出水份的,外形好,保存时间也长,就能卖个好价钱,母亲不大一会儿功夫就能采到一大篮。
母亲有一颗温暖、慈祥的心。还在企业工作的一年冬天,有一次下班骑车回家,寒冷的西北风刺在脸上让人张不开眼,双手冻得握不住把手,本来十来分钟的路程仿佛走了整整一个冬天,回到家,眼神中掩饰不住痛苦,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端出一盆热水让我把双手浸在当中,我的眼泪再也没有忍住,因为此时不仅温暖在手上,更有一股暖流在心间回荡。
母亲更是无私的,瘦弱的胸膛里是宽阔的胸怀。对死后火化母亲是很不情愿的,但想到家中有几个是党员和公务员,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母亲说过,如果因为她的不火化而影响了我们,她是不能瞑目的。是的,母亲情愿感受火化的阴影,也不愿影响我们,这不是每个人所能做到的,在她的心中蕴藏了伟大的母爱。
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离开已经十五年了,冬至将到,母亲你冷吗?每次走进我的梦中,总是看出你双鬓又添白发,是不是还在为我们操心?手上用的钱够吗?不要再象以前这样舍不得了。
母亲,只要你在,我们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明、冬至都会来看你。只要你会来,过年、七月半、你的生日我们在家等你,直到自己老去……。
回忆我的母亲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2011年11月25日去世,享年70岁。母亲的离开,象在梦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使我想起母亲的善良、宽容和慈祥。。。拙于言辞,只好转载本文,抚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清明时节那含苞欲放的迎春花早已盛开了吧。。。
母亲去逝已整整十四年了。十四年来,我常常在愧疚中想写一点东西,以纪念贫寒一生、辛劳一生的母亲,但总是拿不起笔来。我知道母亲是极其平凡、极其善良的一名农村妇女,她一生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没有享过一天福,全身心地为这个家操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母亲这样一个人毕生的写照。为让子女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母亲被累到了,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过早的离开了这个家。一想起母亲,我的心中就涌起一种巨大的悲痛,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抚慰她的在天之灵。
母亲是农历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去世的,享年69岁。
母亲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她用真情、爱心和坚强抒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人生之歌。她将一生献给了这个家、献给了这个社会。由于母亲所处的新旧社会的特殊环境,她的经历与许许多多旧中国的妇女一样,饱尝了人间辛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生活在那个年代和环境里的人是怎样的艰难呀。因为我在家排行最小,对母亲的过去知之甚少。母亲在世时我曾零零星星地听到她唠叨故乡的人和事,叙说那里的人好、地方好。母亲祖籍甘肃平凉,是平凉市郊区的,家里经济情况很一般,小时候没上几天学,只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那时,父亲的家里还很贫困,父亲兄弟三个均在平凉一带拜师学艺,经别人介绍认识了母亲,后来和母亲成家了,母亲从此也就义不容辞的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是很善良的,从我懂事的时候起,从未看到母亲因为什么事恼火责罚我们,我们有时闯祸了,母亲仅是严厉的训斥而已。我在给母亲的碑文中写道:“心底纯净、为人和善”,母亲一生做事凭着一个“善”字赢得了村里村外人的好评。
母亲不甘贫困,但却无法以个人的意志来改变这个现状。母亲在世时总说自己命苦,实际上也就是这样。那个时候农村的很多家庭都在贫困中度过,缺吃少穿,生产资料极度匮乏,我们一家人的穿衣全靠母亲操劳,母亲在家里纺线织布,再给大人小孩做成衣服穿。凡是母亲自己做成的衣服,一般要穿三个人,给父亲做的衣服父亲穿过后,留给兄长们长大后再穿,兄长穿过后再留给兄弟穿,衣服上总是补满很多补丁,堪比和尚的百纳衣。家里没钱买布料,只要能穿上粗布衣服就很满足了。我记得,七十年代前后,生产队里种棉花主要是解决本队农民的穿衣问题。农村人白天拾棉花,很多妇女晚上纺线织布。我那时很小,常常蹲在母亲跟前看纺线,有时乘母亲不在也学着她的姿势转纺车抽线线,只是抽的线粗细很不均匀,母亲知道了会嗔怪我。母亲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在纺线织布的时候,嘴里总是哼着一首歌谣“纺线线,纺线线,纺好线线织布布,布布牢,布布暖,儿女穿上不受寒……”。也许这种既孤独又艰辛的劳作让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期盼一种美好的生活。
母亲是勤俭持家的典范。如果没有母亲的精打细算,没有母亲合理安排我们的衣食,也许最困难的日子我们难以挺过去。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艰难的时期,对很多农村人来说,解决饥饿是很急迫的问题。生产队里每年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留给农民吃的粮食难以维持一年,很多人饿着肚子干活。我们家每年的粮食一般吃上十个月左右就没有了,面对这种境况,母亲只能想办法了。麦子磨面时要多磨两三遍,这样磨出的面粉搅合在一起吃就能多撑一些日子,实际上把很多麸皮磨细当做面粉了。母亲没事的时候就和村里的妇女在田野里挖野菜,只要能吃的野菜就挖回来,下在饭里吃。那时农村是大锅饭,队里只有一个菜园种蔬菜,蔬菜种类也少,而且农村人没有钱经常买菜,正好母亲在家里养了两三只母鸡,用卖鸡蛋的钱在生产队里的菜园子买些南瓜,这些南瓜体型大又能当饭吃,母亲隔三岔二地把南瓜炒馍做成一顿很美的佳肴给我们吃,经常吃就不觉得味道怎么好了。我们农村人吃饭很简单,平时很少炒菜,即使炒菜很多时侯也用水煮一下,没有足够的菜籽油供我们经常炒菜吃;菜籽油对很多家庭来说也算奢侈食用品了。我们家七八口人一年只能吃十来斤油,平时炒菜几乎不用菜籽油,就是泼辣子、来亲戚客人或逢年过节才用油炒菜。母亲就是靠着这些办法让我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我知道母亲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阐述了这一真谛的含义。母亲的性格较内向,有什么委屈、忧愁就藏在心里,轻易不会向别人倾吐。家里纠结的事情很多,经常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吃饭穿衣问题、孩子成家立业问题都是不能轻慢和回避的大事。那时很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般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到了孩子婚嫁的时候,父母的忧愁就来了。结婚娶媳妇可是农村家庭最大的开销,一个孩子接着一个孩子结婚娶媳妇,很多家庭经济上承受不了;如果孩子年龄大了,一下子找不到对象,那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我们村里的一些父母亲因为给孩子找不下对象,愁白了头发,也愁坏了身体。母亲的病也是由此而生。母亲是个很有感情,也很脆弱的家庭妇女,即使生活再苦,经济再艰难,都能熬过去,就是想着给兄长们找媳妇成家的事情不能有个闪失。在她看来,那是孩子一辈子的事情,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尤其是二哥的婚姻,因为人很憨厚,不苟言谈、不善交际,在婚姻上迟迟不能有所进展,尤其年龄一大,成了父母的思想负担。这让母亲很揪心,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渐渐地神经受到了刺激,患上了间歇性低血糖疾病,可恨的病魔将母亲折磨了整整八年时间!我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母亲治病,最初动员母亲看病,她坚决拒绝,她知道自己的病谁也看不好,信神没起作用,信佛也没效果,她彻底灰心了。她觉得自己得了一种怪病,只能等着那一天恶魔要她的命 。其实,母亲心里很清楚,给孩子们积攒娶媳妇的钱不能花呀。我理解母亲的心事,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于心不忍,心想再也不能耽过了。在夏季的一个早晨,硬拖着母亲乘上了去西安的汽车,最后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给母亲做了手术,终于让母亲恢复了健康。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对母亲的最大的回报。
母亲是个很温存的人,她有一颗宽容的心,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到别人。她希望用自己的宽容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尽管这样,但在家庭这些很琐碎事情上,还是少不了磕磕绊绊。母亲常常被这些事情搞得无所适存。一个家庭最难处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我们家,母亲和三个嫂子之间的关系很多侯不和谐,总是为一些小事争吵、拌嘴,让母亲不开心。尤其是吃穿方面,做什么事情都得体现公平,如果做得不公平,就会演变成一场小战争。嫂子们经常因为给自己吃的或者穿的东西比别人少了就相互之间争吵,也和母亲争执,这让母亲很为难。母亲也因此常常一个人在屋子里哭泣、伤心。母亲觉得公平也要看具体情况。那时我在中学读书,因为我念书在村子里还可以,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母亲有时会给我多留点吃的,或者白一点的馒头,但母亲怕被嫂子们看见,给她寻事,就偷偷地放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母亲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她的想法,心里想什么就去做。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己的道理,她在默默的鼓励我好好念书,将来一定要有点出息。
在母亲的一生中,很少看到她开怀的笑容。母亲快乐的时候,一定是好事降临了,她会泪水盈眶,那是舒心的笑颜,也是一种积久的期待呀。我们家大,兄弟多,让母亲认为高兴的事就是嫂子们生孩子的事情,其他的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母亲开心。当一个个小孙子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脸上的愁云一下子消失了,内心的喜悦难以表述。每到这个时候,她总会烧香叩首,祈祷上天保佑孙子一生平安。她将所有的爱和希望赋予他们,对她来说,那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出自肺腑的关爱。母亲还有一个很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兄长们能够自己找份工作,多挣些钱,小家庭生活过得幸福点,可这些希望都让母亲觉得很渺茫。看到母亲的苦恼,作为儿子心里的确很难受,但那时的我也无能为力,只有用努力学习来实现母亲的愿望。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几年后也参加了工作,从此母亲的心情也渐渐的好转了,她知道自己终于有了盼头。在我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每次回家总是要给父母亲买点吃的东西,因为他们劳累了一辈子,很少吃过外面美味的食品。我一回到家里,母亲总是说干国家的事要认认真真的干,不能乱花钱。一听到村子里人说我在县审计局工作,母亲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母亲虽然不懂审计工作的性质,但想着一定是很好的工作。每次看到母亲的笑颜,我也十分快乐。我想母亲一生受过那麽多挫折,儿子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让她老人家生活得好一些。无论刮风细雨、无论严寒酷暑,我都会经常看望父母亲,给他们买点吃的穿的,好让他们晚年生活得好一点。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抱憾一生,未能让母亲回到故乡看一看。母亲三四十年没能回去过一次!
多少年来,母亲的身影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让我泪流满面。我知道,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尽到儿子的孝道,没能让母亲安度晚年、享受余生,委实太愧对母亲了。母亲一生尽管极其平凡,可她以平凡的作为、朴实的思想熏陶了下一代,她以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回想母亲走过的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一个人的伟大,也许是轰轰烈烈的,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对很多平凡的人来说,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社会不遗余力地去奉献,那你也应该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就让我的这篇文章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吧。
回忆我的母亲散文相关文章:
1.写母亲的名家文章
2.小学亲情散文篇
3.关于亲情的名家文章
4.怀念去世奶奶散文
5.作家描写母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