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怎样培养学生全面学习地理知识

2017-03-13

论文关键词:培养 全面学习 地理知识

论文摘 要: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与全面学习地理知识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全面学习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全面学习地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全面学习。

一、思想教育的培养

地理课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关键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宣传,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教学中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教学中,都结合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规,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二、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1.针对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针对性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悬念,并以老师作导体,教材作诱发物,激起他们的兴趣、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2.加强动手,挖掘学生潜在思维

教材的抽象内容,如果只凭老师的语言或教材的文字,是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得到挖掘,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有创新的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教学,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正确的结论。如讲到地方地理(毕节交通)时,课前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准备了最近几年毕节交通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时教师可列出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因素,最后提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把学生潜在思维给挖掘出来。

3..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辩证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辩证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用客观规律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辩证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一课堂中,对我国“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多”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针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较低的现状,需要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习惯入手。地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课前、课时、课后等方面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1.课前学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识。地理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接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听课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明确要求将预习的提纲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教师针对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及提高听课效果。老师要在打上课铃前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做什么,告诉他可以准备下节课的课本、笔记本,可以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或看一看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问学生“准备好了没?”,等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上课,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因为他个人而耽误时间。这样他就会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养成习惯。在每节课下课时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讲的内容,应该准备的书本,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没有做好准备的,或者没有养成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个别谈话、严格要求等。

2.课堂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课,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提醒;如果学生有特殊问题,课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我们知道,如果这堂课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学生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其次:好的笔记是书本的缩影,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记笔记,认为没用,只要在书上勾重点就行了,有些学生记地理笔记,可只记板书,别的就不会去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再次: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

3.课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地理跟别的课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课后必须做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课后养成做练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检查等一般性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做练习,另外,要不定时地提醒他们,使没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做了,使学生意识到自觉做练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后做练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习惯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渗透思想教育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具体的事物与知识相衔接,从而达到全面学习。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铮,姚本仙主编,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