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极简主义艺术理念在当代中国设计中的运用
19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众多,极简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对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极简主义设计,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技巧,以最单纯的元素呈现设计思想,从而最接近事物的精华与核心。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设计。
一、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Minimalism),或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它的出现,对建筑、绘画、雕塑、装置、设计以及视觉艺术以外的音乐与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以多为美”的“加法美学”潮流风行之时,极简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技巧,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极简主义将艺术中复杂的观念和物体形态转变为通俗的表象,将其提升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追求简约、明晰的造型,采用将单体元素系列化的手法,摒弃传统的俗套与浮华,提炼出新概念。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与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统一,以一种鲜明的姿态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相契合,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所以被现代主义设计所选择并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最终成为一种典型风格。
多年来,极简主义风格不仅一直为欧洲各国推崇并提炼运用,亚洲国家也如此。如日本的设计,将极简与禅宗理念互通,愈显灵性和深幽,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在他们的理念中,认为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于是,极简主义中的优雅、简洁、做工精巧、对功能的清晰表达、形式的最小化和功能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日本设计的传统美学特质。其代表“无印良品±0”的设计,强调“sleek simplicity”“userfriendliness”,平凡但不普通,简单却不简陋,精致而不张扬,便是你最初梦中最想要的形态。
二、极简主义对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的影响
《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表述,极简主义的艺术理念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平淡质朴”历来被认为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极简主义在中国很自然地被接受。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极简主义从不为人所知到今天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主流风格,以至于当今中国很多设计师采用的设计类型基本上全部都是极简主义风格,此时,极简主义以一种代表着高雅、有品位、有现代感的姿态完全为国内市场所接受,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设计风格,成为一种时尚。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设计品倘若不够“简约”,就流于俗套。
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产品能被整个中国市场接受,有其必然性,其所弘扬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于中国,尤其是一个刚刚建立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设计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分述如下:
1.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先功能后审美的实用性一直是设计的主旨,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普通民众占社会的绝对主体,特别是中国目前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所以设计必须服务于普通大众。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曾明确地提出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设计应面向大众而不是权贵的思想”。极简主义这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尤其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受众的需求。所以近年来,极简主义大受追捧。
2.审美的理性主义为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谓审美的理性主义,是以德国乌尔姆学院为代表的—种美学理念,它将设计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与感性因素,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而极简主义中的审美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简约之美,最终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几何风格。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为产品节省了材料和工时,更好地体现了功能。对中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人民尚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来说,大力倡导简约之美,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极简”风格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3.人性关怀为中国当代设计风格内涵化的增加起到了启示作用
1955年,德雷夫斯出版了专著《为人的设计》,人性化是指厂家在设计产品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所以说,无论任何设计都是“为人的设计”。人是设计的目的,因此,追求人性化也是一条重要的设计准则。
极简主义推崇简约,但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粗糙、不考究。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其实是深度思考及精准计算的结果,其背后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有时为了达到对“简约质朴”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耗费时间材料,反复实验,以实现形式与功能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这一点,对于只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中国当代设计起到了启示甚至警示的作用,对中国当代设计风格内涵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客观依据,甚至铺好了一条道路。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在中国,无论设计师还是受众,大都承认和选择了极简主义风格,其功能、理性、人性的特征推动了中国当代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设计接轨能力。
由于中国设计起步较晚,较之西方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当今充斥了整个中国市场的“极简风格”并非如同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经过了发展与成熟、追捧与批判,而是在认识中只顾及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所以难免失之片面。其次,就设计师个体而言,那些正在创造着现代主义设计作品的设计师们,很多是被现代主义的潮流裹挟进来的,这样就会缺失自己的设计个性,所设计的作品千篇一律。再次,能够设想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中国13亿人民使用的产品被某一种审美观念所支配,都生活在同一种简洁,甚至单调的设计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沿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自豪感是否会逐渐消失呢?这一系列的“后极简主义”的问题都是每一个设计师基于自身职业道德和历史责任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今中国设计界为谋求自身个性生存及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后极简主义”时代,中国设计该如何突破?
没有永恒流行的设计思潮。极简主义有潮起之时,也有潮落之日。极简主义目前正在中国盛行,但在其未衰退之时,我们便应未雨绸缪。我们应当深思: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该如何突破成规并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极简主义一元的设计方式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真正需求,当今社会也并不是只有极简主义才代表真正的审美,有多少受众就有多少双挑剔的眼睛,而这眼睛便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所以,设计应该是由人们真实的消费欲望引导市场,做大众发自内心愿意接受的设计。应当让消费者自己选择审美标准,而不能单纯地让市场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追求。在意大利设计师心目中,“从一座城市到一把勺子”都可以纳入设计的范畴,设计成为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引领着全球的设计时尚与潮流。意大利和中国都是传统文化大国,中国也完全可以像意大利一样根据本民族特点产生中国自己的设计。“极简风格”有其合理性,但我们的设计师没有必要让“极简风格”一统天下。我们应当把握好设计的真正核心,围绕“功能主义斗绿色设计+人性化考虑+地域特点+尊重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的基本准则,从人道主义理念出发,去自主地观察、关怀这个世界,从民族内心深处挖掘设计灵感,这样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沿承,塑造健康、丰富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在设计中坚持以消费者真实需求为主导的设计原则也是设计的重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