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的故事

2017-06-12

一个个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看似“传奇”,却是在平凡中见真知,从开始创业到掘到人生第一桶金,期间经历种种磨难。往往成功者对设定目标路上的坎坷都只是当成一副“调味剂”,从中铸就自己,所谓千锤百炼成精钢,大抵就是如此,那些华人首富们的故事,或许对正在创业的您,正在迷茫期的您,正在焦头烂额的您,正在对未来畏缩不前的您有所借鉴和帮助。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一:80后返乡创业做“鱼王”

在吴兴区东林镇泉心村,有处远近闻名的特种水产繁殖场,繁殖场主人王文科每年要在这里繁育2亿多尾鱼苗,其中繁育新品稀缺鱼类达到了200多万尾。

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为“鱼苗繁殖王国”,而王文科却淡淡地说,野生鱼类尤其是稀缺鱼类资源是有限的,繁育既保护了稀缺资源,又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是一件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很有意义的事。

初创业,从熟悉的事情开始

24岁的王文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想着今后的道路,内心充满了矛盾:从2005年底部队退伍,眼下却还在镇政府打杂,王文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五年的军旅生涯,他没有停止过学习,学过驾驶,做过油料工,但所学的这些到了地方上似乎找不到用武之地。

走出家门,眼前就是一片鱼塘。一阵清风拂过,水面上不时泛起阵阵涟漪,那是鱼儿们在嬉戏着。王文科太热爱这江南水乡了,也太熟悉眼前的这片鱼塘了。顿时,他的心中也泛起一阵涟漪:何必舍近求远呢?眼下正是鱼苗繁殖季节,自家就有一片鱼塘,父亲就在搞淡水鱼苗养殖,自己在入伍前也做过养殖,何不从熟悉的工作做起,闯出一片天地来呢?

回到家,父子俩一合计,父亲心存顾虑:鱼苗繁育是一门苦差事,这碗饭不好吃,还是去干别的行业。这时的王文科主意已定,觉得工作不分好坏,累与不累,只要自己喜欢,再苦再累也要试一试!就这样,王文科开始了鱼苗繁殖的创业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创业的王文科,心中充满了激情,但对于如何创业却是一片茫然。鱼苗繁育是一门技术活,他首先碰到的就是技术问题,觉得有很多技术需要去学。于是,他决定从最简单的四大家鱼和湖州特产鱼花嘴白鱼的繁育入手,慢慢学习掌握选种、配药、打针各项技术。

首先是选种,这需要经验,并不是每尾鱼都能选种的,必须要掌握种鱼到底是不是成熟,达到可繁育的年龄,要分辨出雄鱼还是雌鱼,而且要学会每种鱼的性成熟年龄,比如白鲢5年,翘嘴白鱼2至3年等;配催产剂是关键,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鱼类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催产药物,才能起到一定的催产效果;打针看上去不难,其实也有很多学问,比如每条鱼的体重不同,成熟度不同,也需应鱼而定,打不同剂量。

再创业,灵敏把握市场动态

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王文科基本掌握了四大家鱼和花嘴白鱼、加州鲈鱼的繁育方法。到了2006年,他敏锐地觉察到,黄颡鱼的市场前景看好,而此时当地的黄颡鱼繁殖还很少,于是就开始尝试黄颡鱼的繁育工作。那时候,由于对黄颡鱼的繁育不是很了解,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也损失了不少钱。

这时,王文科不服输的韧劲上来了,他跑到杭州请教浙大的老师,又到外地请教育苗户,自己反复试验,开始时产的不多,但是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终于黄颡鱼繁育成功了!由于黄颡鱼养殖当年在全国来说还不多,所以农户养殖成鱼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他培育的黄颡鱼苗种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

王文科尝到了自主创业的甜头,用他的勤奋和探索精神不断扩大繁育品种,打造自己的鱼苗繁殖“王国”。

但创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他培育鳡鱼种鱼已经达到可以繁育的年龄。鳡鱼是一种稀缺的鱼类,又是一个新品种,培养一条成熟种鱼需要几年时间。5月28日,第一批种鱼开始繁育,种鱼塘离繁殖场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所以只能用车运到场里,没想到此鱼凶猛,东撞西碰的造成种鱼严重伤亡,没到繁育就大部分死亡,第一次育亩失败了!王文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马上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原因,在第二批种鱼上想了一些办法,用小桶装鱼,鱼体长接近桶高,这样一来可减少鱼的撞击能力,运输中死亡的问题解决了,鳡鱼的培育终于成功了。

相比他的父辈,王文科繁育鱼种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眼光。从最初普通的四大家鱼、翘嘴白鱼到后来高经济价值的黄颡鱼、泥鳅,再到稀缺的鳡鱼、乌苏里江鲿的繁育,王文科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失败——学习——再试验——终于成功的过程。在父亲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傻干却不谙世事的“愣头青”;在养殖户的眼里,他是一个有钻研精神能带领大伙共同致富的好青年;在王文科自己看来,培育鱼苗是他的爱好和追求,已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当有的养殖户在为争取养殖补贴上下奔波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默默为新的鱼苗培育做试验。

王文科说,他只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打理好自己的繁殖场。洋溢在他脸上的,依然是那样战士般淳朴的笑容,只是多了一份坚毅和自信。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二:丁全福从扫帚开始的坎坷创业路

四十来岁下岗,年近半百怀揣2万元在家里“搭”起了家保洁公司。三四年间他的业务已经做到了常州,做到了上海……

丁全福此前的9年间经历了失业、再就业、创业的艰辛历程。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政府帮了他一把,丁全福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保洁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如今,丁全福创办的沧浪区明全保洁服务公司一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员50余人。昔日的下岗大龄职工,今日成了创业明星。

下岗后参加了技能培训

成功语录:碍于面子,很多中年人都半途而废了,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丁全福原本在电瓷厂工作。2000年12月,突如其来的下岗风波,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小家。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全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几年后,他偶然间听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办免费技能培训班的消息,马上报了名。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坚持上课,从无缺席,最终顺利完成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技能培训。“碍于面子,很多中年人都半途而废了,好在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想来这是为我成功创业积累起的第一笔财富。”丁全福笑着说。

2007年3月,丁全福顺利拿到了。培训让他学会了怎样核算成本,及时掌握政策,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为了节约创业成本,丁全福将办公地点设在了家里,然后怀揣着全家仅有的2万元积蓄,购置了部分清洁专用设备,聘请了3名保洁员,踏上了南来北往寻找客户的创业之路。

为了开拓市场,丁全福每天坐着公交车挨家挨户地拜访企业、医院、学校,通常老丁都会被拒之门外,即使进了门,冷板凳一坐就是半天。很多时候,往往是奔波了一整天连饭都顾不上吃,但业务上还是一无所获。为了帮助丁全福走出困境,二郎巷社区社保协管员也为老丁介绍了茶楼、理发店等小型客户。创业三个月后,一家被丁全福拜访过20多次的物流公司看过他亲自策划的区域保洁计划书后终于被感动了。

创业后帮扶下岗职工

成功语录:人生充满了很多机遇,就看你会不会把握。

在工作中老丁总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以鼓励为主,处处维护员工的利益。在服务点上,哪里人手不够,哪里服务不达标,他自己二话不说就换上工作服和大伙一起干活,中午自己贴钱为员工解决午饭问题。员工在工作上受了委屈,他总是在下班后耐心聆听,有时员工对他发脾气他也从不生气。员工经济上有了困难,老丁二话不说就会预支一部分工资帮他们渡过难关。因为丁全福有过曾是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的经历,也曾为再就业而压抑烦恼过,如今他亲手创办的保洁公司只要是需要招聘员工,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下岗职工。

梁林妹是百步街社区的居民,从小患有肢体残疾,常年依靠残疾车揽客来贴补家用,2009年底,苏州市全面整治“三小车”,残疾车的非法营运被取缔,她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家中还有一个大学在读的女儿要抚养。丁全福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到社区表示愿意为梁林妹提供就业岗位。如今,丁全福已经正式与梁林妹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她缴纳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梁阿姨的后顾之忧。今年45岁的石月明智力上有些残疾,不会骑自行车也不会开电瓶车,为了解决她上班问题,丁全福专门为她查找了直达工作地点的公交线路,还安排同事接送她上下班。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保质保量,服务到位,丁全福的口碑越做越好,业务走出了苏州,拓展到了常州、上海等城市,创业的三年时间里员工发展到200多人。“人生充满了很多机遇,就看你会不会把握。如果当初不是社区社保协管员鼓励我参加沧浪区创业培训班,我可能一辈子就为别人打工了。”丁全福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