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市领导讲话稿

2017-01-05

质量兴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质量管理模式。它是由政府组织领导、企业作为主体、全社会协调运作,通过抓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来带动整个区域(市、县或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举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质量兴市领导讲话稿,仅供参考。

质量兴市领导讲话稿(一):

同志们:

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质量兴市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xx-2020年)》、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精神,研究部署质量工作,着力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刚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同志总结了前段时间围绕质量兴市所做的工作情况和对下阶段的工作的安排,我都十分赞同。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抓好质量兴市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委、政府形象,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一直把质量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从20xx年开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全市质量工作取得明显进步,质量兴市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质量工作格局,全市经济呈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水平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一些地方质量意识仍然不强,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经营扩张能力不强,缺乏在省内外叫得响的大品牌。服务行业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上,坚定不移地推进质量兴市战略。

(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当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跨越式发展是“质”与“量”的双重跨越,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要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量的方面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宜昌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综合经济保宜昌前三、争全省十强、进中部50强。从质的方面看,当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质量跃上新层次、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提升当阳在全省“两圈一带”战略中的地位。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上。从国际上看,设立质量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一种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质竞争”。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赢得主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努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质量关系民生,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更是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20xx年9月由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最近揭露出的一批食品安全事件,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我市情况看,虽然没有发生大的质量安全事故,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因此,抓质量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质量管理就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当阳提供根本保证。

(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提升我市形象的必然选择。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良好的形象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市对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相反,如果出了质量问题,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必须以质量、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为支撑,采取质量技术创新、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切实提高整体质量水平,扩大我市产品的影响力,树立我市的良好形象。

二、持之以恒地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奋力实现质量工作跨越式发展

为了早日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取得实质性改善和突破性成效。

(一)抓好质量奖制度建设,引导更多企业树立卓越绩效模式。20xx年,我市出台了《当阳市争创精品名牌奖励办法》。设立精品名牌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导向和决心,就是要强化质量奖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培育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的卓越企业。今年4月下旬,市质监局组织华强化工、三峡新材、葛洲坝水泥等多家企业的3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宜昌市《卓越绩效管理标准》宣贯会议暨中高层培训班,就是旨在让当阳企业学习、认知、掌握、导入及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创建先进企业文化,提高生产经营质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着重组织几家骨干企业逐步导入及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争创宜昌市三峡质量奖和湖北省长江质量奖的活动,为全市企业树立质量标杆。

(二)抓好标准化工作,夯实质量工作基础。首先,要以巩固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标准化工作。支持市内企业和其他组织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其次要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抓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标准化为纽带,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要以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着重抓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标准化为手段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三)抓好质量兴企工作,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各镇(处)、各部门要把产业发展、质量建设和品牌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实现产业的振兴。一是要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把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二是要加快制定并实施全市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按照“争创一个品牌,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培植一批品牌”的思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对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要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切实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

(四)抓好质量技术检测平台建设,为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检测资源,提高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加大检测平台建设经费投入。统筹谋划、突出重点,集中财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我市食品、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市场监测点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努力适应药品抽验机制改革和药品快检需要。

(五)抓好质量安全监管,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工商、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整体联动,建立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健全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确保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质量安全。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红黑榜”制度,让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成“过街老鼠”,无处藏身。要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掌握质量安全违法线索,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从严查办一批区域性、系统性的大案要案,严厉惩处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

三、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镇(处)、各部门要切实把质量兴市战略摆到“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来。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质量兴市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镇(处)、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拿在手上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目前我市质量兴市的运行机制日渐成熟,各地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个别镇(处)、部门的开展情况仍然不够理想,还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各地要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协调发展。

(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监管和服务作用,部门的协同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各地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考核,建立质量工作指标体系,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质量兴市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相关政策。质量奖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标准要进一步完善,奖励配套政策要及时落到实处。同时,对在质量提升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专家或学者,以及质量工作突出的基层或企业一线岗位人员给予奖励。要进一步加大质量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标准化工作和质量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方面要舍得投入,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搞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市活动中来。

同志们,质量兴市工作是一项持续推动、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社会工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当阳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实践,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全市质量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将质量兴市战略推向新的高度,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质量兴市领导讲话稿(二):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实施质量兴市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政府质量兴省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市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我市实施质量兴市和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表彰20xx年荣获“云南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全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我市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把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和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基础,大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

20xx年,我市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88.61%,比20xx年上升3.86个百分点,比20xx年上升5.9个百分点;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去年监督检查合格率为80.90%,比20xx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危险化学品、卷烟、有色金属、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流通领域的车用燃油监督检查合格率高达98.44%;16家名牌产品和11家重点骨干企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54。

(二)自主品牌培育取得积极进展

20xx年,全省272个云南名牌产品中我市入围20个,居全省第3位,比20xx年新增8个,名牌产品工业总产值286.6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3.26%。自2003年起,我市累计有16家企业、27个产品荣获“云南省名牌产品”,云峰公司生产的云峰牌磷酸二铵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驰宏公司拥有3个云南名牌产品,锗系列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0%。宣威火腿是中国第二个、云南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截至到20xx年12月31日,全市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51个、有机农产品5个、绿色产品32个;拥有驰名商标4个、著名商标68个,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 227件,外观设计 63 件。

(三)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近年来,我市受监工程主体结构合格率、竣工验收工程合格率、新开工工程节能标准执行率以及建设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均为100%。以超市、大型百货和连锁店为代表的零售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商业服务质量提升;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旅游文化、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顾客满意度逐步提高。曲靖中心城区集中式饮水水源地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达到优良天数的平均百分率为97.53%,亿元产值SO2年排放量130.77吨,比20xx年减排10.37吨。

(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政府推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全市5家企业生产的10个产品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认可,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13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3家企业评价确认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10家企业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3家企业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自主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宣威火腿国家标准1个,陆良和平化工、云南驰宏锌锗、云维股份等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4项。会泽脱毒马铃薯和乐业辣椒、罗平小黄姜和双低油菜、富源大河乌猪、陆良秋冬马铃薯和优质烤烟、宣威优质烤烟、曲靖韭菜花等9个项目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农业生产技术地方标准66项、曲靖农业规范3项。罗平县九龙瀑布群风景区被列为云南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冶炼低浓度SO2烟气制硫酸铵技术规程》列为地方标准制定项目,由驰宏公司负责制定。20xx年,会泽县人民政府和驰宏公司分别获得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贡献奖”和“标准创新奖”。

(五)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已建成云南省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市级质检中心1个,粮油和宣威火腿肉制品专业质检站2个。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成1个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9个县(市)区已建成和在建农产品检测站,4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检测室。工程、环境等质量检测网络初步建立,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扎实有效,多年来,工业产品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连续14年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我市生产的液体乳和涉乳食品没有发现含有三聚氰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得到全面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台设备事故发生率0.59起、死亡人数为0,低于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控制指标。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管理不断加强,全市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152户、179张证书,居全省第2位;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258户、295张证书,9户企业、75个产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建立企业质量档案589个,占全省建档企业总数的21.66%,B级以上守信企业354户,占评价总数的69.55%。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质监局长期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是全社会的质量和标准意识不够强。少数地区、部门、单位在经济工作中重规模、重速度,对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关注不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薄弱,甚至不讲诚信,逃避监管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缺乏标准主体意识,主动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的意识淡漠。

二是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我市知名品牌的数量和结构看,我市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仅占全国1957个的0.05%,占全省17个的5.9%;云南名牌产品数量仅占全省272个的9.93%,具有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品较少。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看,部分产品质量省监督抽查合格率仍然偏低。从执行标准和参与制修订标准情况看,我市一、二、三产业标准化发展严重不平衡;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的技术含量低,专利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导或参与制修定的国家标准仅占现行国家标准的0.02%。

三是质量和标准化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我市多数中小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水平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检验能力弱,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监管难度较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我市还处于空白,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仅占全国的0.07%,占全省的9.2%。服务标准不健全,物流等部门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用标准化规范服务质量的意识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是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标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各行业、各部门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和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机制还不完善,质量监管投入不足。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中介组织发展不充分,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质量管理水平低,标准科研能力弱。安全信息化建设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质量安全预测、预警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形成。

二、增强做好质量兴市和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