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的简介

2017-05-14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歌剧魅影》的相关内容吧!

《歌剧魅影》的剧情简介

在巴黎的一家歌剧院里,怪事频繁地发生,原来的首席女主角险些被砸死,剧院出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剧院地下迷宫的“幽灵”,他爱上了女演员克丽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帮她获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丽斯汀却爱着剧院经济人拉乌尔,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谋杀等一系列情节。而最终“幽灵”发现自己对克丽斯汀的爱已经超过了个人的占有欲,于是解脱了克丽斯汀,留下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里。

该剧的音乐写的极为成功,神秘而优美。刚开始的一首:“拍卖品666”就会紧紧抓住你的心,而随后“The Phantom of Opera”以及“The Music of the Night”,已经成了音乐剧的经典名曲。

该剧与我国电影《夜半歌声》一样,都取材于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的同名小说,原作虽算不上精彩,但它神秘浪漫的情节,惊险悬疑的气氛却给了不少艺术家以灵感。韦伯在此剧中套进了歌剧的成份,(故事发生在歌剧院里)大量采用古典音乐如维尔第、奥芬巴赫的歌剧旋律,剧中舞台灯光、布景及服饰也是极尽豪华之能事,男女主角麦克.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的合作更是成为冠绝一时经典。韦伯也将原著中很多无关紧要的情节(例如地下的玻璃钢铁森林和酷刑室等)和人物(例如达洛迦和菲利普伯爵等)祛除,使得歌剧的剧情更紧凑。从1986年上演以来,《歌剧院的幽灵》全球总票房27亿美元,共有12个国家85个城市演出了该剧,在伦敦,只要上演此剧,就会座无虚席。

《歌剧魅影》的创作背景

据说,当年韦伯向制作人麦金托什提出要将勒鲁原著的《歌剧院的幽灵》改编成音乐剧时,麦金托什正在自家的浴盆中洗澡。韦伯大量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在音乐剧中套上歌剧,这样的形式可以实现他早年的梦想--如《平步青云》、《第42街》等以剧团后台为素材的音乐剧。韦伯将《歌剧院的幽灵》改写成音乐剧,玛利亚设计了巴黎歌剧院的高大楼梯、梦幻般的地下湖以及形形色色的豪华服饰。

在这部音乐剧中,韦伯运用了超现实手法和异化声音的处理,是他在《猫》剧之后,在突破传统审美标准方面的又一尝试。这位音乐剧大师的名字足以刻入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册,他的音乐剧中的一些名曲经典程度不亚于最出色的古典音乐,旋律优美典雅却像流行歌曲一样广为大众所接受。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与韦伯曾有过一段戏剧性的姻缘,韦伯当年的一些杰作几乎都是为她度身定做,Brightman凭借演出《歌剧院幽灵》,使她戏里戏外成了永恒的克里斯汀(Christine,剧中女主人公),被誉为"首席红伶"。她的声音很特别,古典女高音中尽显流行风格,越高音处越响亮,近几年推出的《Time To Say Goodbye》和《Eden》两张专辑由展示出她富于变化的一面。

此外,由Michael Crawford饰演的男主人公几乎使人相信在巴黎歌剧院里的确存在这样一个带着面具的幽灵。同Brightman一样,Crawford的幽灵一角也是其它演员所无法替代的。

《歌剧魅影》的作品评价

在韦伯创作《歌剧魅影》之前,Ken Hill曾以相同的题材创作了同名的音乐剧,1984年韦伯在Royal Stratford East剧院观看了这个版本的演出时获得了灵感,此后他开始创作了这部音乐剧,许多唱段都是按他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的嗓音量身定做的。音乐剧的制作团队由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柯迈隆·麦金塔担任,与韦伯的真正好戏剧公司(Really Useful Group)共同完成。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猜你感兴趣:

1.音乐剧猫的赏析

2.歌手曹芙嘉简介

3.在线学习网

4.500首经典华语歌曲推荐(2)

5.音乐教师个人简历范文3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