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的简介

2017-05-16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圆舞曲的相关知识吧!

圆舞曲的概述

圆舞曲(德文:Walzer,又音译为“华尔兹”)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和“轻歌剧”(Operette)可说是19世纪民主化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轻音乐”。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韦伯的《邀舞》等。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

圆舞曲的历史背景

当法国大革命于18、19世纪之交震撼着整个欧洲时,源于德国南部与奥国乡间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诸如“连德勒舞”(Ländler)、“德国舞”(Deutsche)、“旋转舞”(Dreher),逐渐地被引进城市,转变成文明社会中的“圆舞”或“华尔兹”。圆舞虽被适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着源自乡间的愉悦奔放的本质,以及刚兴起时尚被视为“有伤风化”的男女相拥的舞姿。无论如何,它终能逐渐取代了属于“旧时代”优雅高贵却显得矫揉造作的宫廷舞蹈“小步舞”(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调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当时可供跳舞的咖啡馆、小酒馆或稍后兴起的大规模舞厅,王公贵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

当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行动失败之后,欧洲各地的贵族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开“维也纳和会”(1814-1815年)。据说开会的代表们与其说是在开会,不如说是天天在跳舞作乐。从和会期间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发为止,这段所谓的“毕德迈雅时期”(Biedermeier),尽管处于梅特涅首相(Metternich)专制政体与严厉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艺术(尤其是音乐)却由于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得以稳健地发展;而维也纳人的喜欢跳舞,使整个首都永远处于歌舞升平中。根据统计,当时维也纳的人口总数约二十万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场地可容纳五万人,也就是说,该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谓的“华尔滋病毒”!此“毕德迈雅时期”正是圆舞曲音乐的先锋蓝纳(JosefLanner,1801-1843)、老约翰·斯特劳斯(JohannStraussI,1804-1849)活跃的时期,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StraussII,1825-1899)才刚开创他的事业,也就是说,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才刚要展开而已。

圆舞曲的代表作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 家。出生在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与其父亲约翰·施特劳斯同名。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 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感兴趣:

1.圆舞曲的起源是什么

2.关于绕梁三日的典故简介

3.《摇篮曲》小提琴谱

4.蔡依林歌曲许愿池的希腊少女推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