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口语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
关键词:经典条件作用过程 英语口语 心理障碍
摘要:分析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指出教师应该运用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泛化和消退原理,在教学中激发情感因素、组织友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循序渐进原则、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开展有效的课堂训练活动.
现代英语教育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我国,学生接受英语学习的时间虽然比较长,可是实际运用能力却比较弱,尤其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出交际的失败与交际能力的缺乏,比如一些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却还不能与外国人顺利地交流。这与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直接关系,许多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意、不敢开口说话的现象,他们害怕“失败”、唯恐“现丑”、丢不起“面子”,这种惧怕的心理限制了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性格因素导致学生不想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谦恭、赞赏深藏不露,因此许多人从小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与西方国家的开朗、外向、张扬、表现自我的个性相比,我国学生显得内向多、外向少,在英语口语活动中的本现就是能说也不想说、会说却不愿说。
(二)“责备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敢说。长期以来,我们学生所受的教育,大都是责备多,鼓励少。学生对老师总有距离感,不轻易在老师面前表现,生怕出了错误受责,在课堂上怕回答不出问题,或者怕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好,受老师的批评,以至于不敢发言。
(三)“输不起汽已理导致学生不愿说。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并且学校和家庭常常忽视了心理的引导和磨练,特别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英语口语训练中表现为怕在同学前丢面子,怕同学们嘲笑,不愿意品尝失败的“苦果,,。因为怕失败,所以,经常令口语课冷场,或经常让老师“包场”。
二、经典条件作用过程原理对克服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的心理障碍很有指导意义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作用有三个过程,即泛化(generalization ) .辨别(discrimination)和消退(extinction )。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例如,有些学生参加某些科目考试时感到紧张,后来在参加其它科目考试时也会紧张,这是因为紧张情绪泛化到了其它学科中;而学生一旦把学校与教师的关心联结起来,通过泛化,也会对课堂、学校活动等有积极的反应。辨别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测验考分很高,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消退是刺激出现而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实验表明,在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呈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渐进式的),直至最终消失。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强烈的发言愿望,积极举手要求发言,如果教师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则他们发言的愿望就会消退,以后很可能不再举手发言了。然而,要完全消除已经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难得多。
经典条件作用过程原理对英语口语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因为在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对各种情景的情绪或态度的反应,也就是说像事实和观念一样,情绪和态度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情绪的获得反过来又会影响事实和概念的学习。进一步来说,学生的某些情绪或行为习惯也是由泛化、辨别和消退等方式来形成的。
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学生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畏俱、厌烦、焦虑等)的泛化,将他们从其中释放出来,同时,有效地消退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对话、交流的热情和喜悦感,并且泛化它们,以利于形成积极踊跃参与口语活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针对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有俱怕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他们偶然发言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渐消退他们的惧怕心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们放下紧张、畏缩、羞怯的心理,增强信心,勇于实践,最大限度地获得口语训练的成效。
同时,经典条件作用过程原理还告诉我们,消退学生心理畏惧感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应当有耐心。当学生第一次克服畏惧参加活动后,如果下一次又有惧怕,应当视为正常现象,应当继续鼓励,直至其畏惧感最后消失。
三、消退惧怕心理、泛化参与喜悦感进而克服学生口语训练中心理障碍的有益探索
(一)要增强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自信心。学生对于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口语活动往往没有把握,因此给学生们这方面的打气是必要的。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只要有1800个左右的词汇量,就可以进行交流。大学生的词汇量远超过此数目,对于他们来说进行描述性和简单阐述性的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还要告诉学生,充分的准备是增加信心的好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要“说得好,,并非难事. 。
(二)教师在情感上要与学生接近,态度要温和,要给予积极的暗示,要爱护学生,尤其是差生。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有了解,缩小师生的距离。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卸下严肃的面具,常带微笑融入学生中。除了关心学生学习外,还可亲近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出谋划策,解决他们大学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暴露出来,为他们今后的口语表达“不设防,,进行铺垫.
另外,对学生的爱护,表现在留意好学生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差学生。平时,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在课堂上纠正其错误的时候应该很用心、很有技巧,在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长处,然后才提出建议和希望.即使他们表现得很糟糕,也应表扬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如“下次继续努力,一定会好的。我一定会给你们机会的。”等等,总要给学生希望,不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很乐意接受教师的指正,同时保住他们在同学中的面子。教师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亲切,口气要柔和,心中要包容。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表示一定是感激的,他们以后也会尽力表现得更好。
当学生有些许进步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信心渐增。要知道教师的每个评价对于学生都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做教师的要不吝惜表扬,多赞扬学生。当学生收到这种正面信息时,这种向上、积极的暗示会使他们积极性倍增、智力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做老师的自然也就不要担心他们以后对参加活动的热情了.
(三)教师正面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参与具有积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的能力,乃是鼓励、唤醒和鼓舞。”当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对先参加活动学生的褒贬,直接影响着全体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当老师持批评、指责的态度,学生们就都害怕、畏缩了,这种负面的泛化会影响接下来的活动效果。当老师的态度是温和的,言语是鼓励、肯定的时候,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成就感。也就是说,这是在泛化他们参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在逐渐消退他们的畏惧心理,就能不断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有一女生,因入学时间较迟,缺少同学的友爱。因此,_L课无精打采,没有活力,也很不快乐.有一次老师叫她做一个事先预备好的speech。她做了充分的准各,老师对她准确的语音、优美的语调着实好好地夸奖了一番。从此她自信、开朗了起来,同学关系好了,整个人也精神起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其他科的情况也跟着好起来,成绩也跟上来了。
可见,正面的鼓励所产生的泛化效果是超乎寻常的,甚至比长时间的教育和说教更为有用.
(四)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消退学生心理障碍、降低焦虑,从而培养学生勇气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中会引起相应的反应和表现外,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彼此尊重、相互鼓励的机制。一方面,在开课之前就要告知全班,每个班级成员都会、也一定会在学习中犯各种错误,出错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怕出错;另一方面,不能嘲笑不论是发音_匕用词上还是思维表达方面的意见、看法与自己不同的同学。允许各人有不同观点,可以摆出来,交流看法。
同时,在积极方面学习给同学以鼓励。要教育学生学会在别人卡壳时说一句“Take it easy", "Don’t he nervous",就会使同学的紧张感消失,增加了说话人的勇气;还要告诉学生,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就如何对待你。这样,才能保持班级活动的良好心理氛围,消除同学中的心理压力与羞怯感。
(五)教师对口语的表达不设限制,采用循序渐进原则,不给学生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口语教学中,许多时候会牵涉到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这种时候教师应着力于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不应在观点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或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相反,应当开阔他们的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阐述;在语言能力的运用方面,在分步教学的初期,不要求他们在各种语法、用词上的高准确率,只需要达到交流的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这个阶段,当学生表达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要忽略错误,让他们能把本阶段的目的大体上达到就可。这样就避免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是否合乎社会公共标准,也避免因频繁的被纠错而产生压力与紧张感,这也是消退心理障碍的一个方法。
总之,教师要正视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课堂活动时畏惧心理的泛化现象,要通过课堂活动中的鼓励机制泛化他们的参与喜悦感和积极性,努力消退他们长期形成的畏惧心理,建立正常的心态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