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哲学论文

2017-06-14

人工智能是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哲学争论。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哲学论文篇一

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摘 要:人工智能是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哲学争论。通过概述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及其最新研究探讨了其研究出现中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哲学;意识;思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从科学幻想变成了现实。在短短的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中,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实际的应用也不断扩展,至今为止它已经被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学科。人工智能不仅在技术的层面上,而且在哲学的层面上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它的发展将会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一)人工智能不是一种单纯属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而是众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复杂综合体,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生理学等诸多学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定义;(二)人工智能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地补充、修正以前的认识,其定义也就无法确定。

虽然人工智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其面貌。在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它是“研究怎样让计算机做一些通常认为需要智能才能做的事情,又称机器智能”;在心理学中,它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研究用计算机实现人的智能行为和功能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哲学中,它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它可用来指导智能机器的设计,也可阐明人类的智能”。[1]结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尝试为人工智能定义如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相对于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而言的,它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哲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研究如何制造具有模拟人类智能活动能力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其目的是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科学。

二、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人工智能从诞生、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条并非漫长而异常艰难的道路。1950年10月,英国的阿兰?图灵(A.Turing)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在此文中他首次提出“机器思维”概念,认为机器能够思维,并设计了著名的“图灵试验”,由此他被人们尊为“人工智能之父”。1956年美国的麦卡锡(J.McCarthy),明斯基(M.Minsky),申农(C.Z.Shannon)以及罗切斯特(N.Rochester)等在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发起一个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文,从此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人工智能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几个主要学派,根据各自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可分为“符号主义”学派、“联结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一)“符号主义”学派主要思想是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功能模拟方法,即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来实现人工智能。它的研究方法是人工智能研究中一个基本的方法,曾取得多项重大的成果。

(二)“联结主义”学派主要思想是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它认为人工智能应着重于结构模拟,即模拟人的生理神经网络结构。在声音识别和图象处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行为主义”学派主要思想是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认为智能取决于感知和行动,“智能”可以不需要“知识”(Intelligence without Knowledge)[2]。在机器昆虫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早期阶段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是博弈、难题求解、定理证明和字符识别,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今,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智能信息检索、人工生命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3],成功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并在科学试验,医疗诊断和军事方面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三、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

在描述人工智能研究困难程度的时候,麦卡锡曾经说过“如果想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成就,我们需要1.7个爱因斯坦,两个麦克斯韦尔,五个法拉第再加上三项曼哈顿计划。”[4]其实,麦卡锡的名单上还缺少一种人——哲学家。对于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极端复杂,又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哲学的缺席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它是科学发展的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与哲学可谓密不可分,以致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学生都要学习海德格尔哲学[5]。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而且还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挑战。同时,哲学作为人类对自我的认识、理解和关怀,面对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科学研究,从人类的生存、发展这一终极利益出发,对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加以重新审视和评价,从而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最大程度的理论支持。

四、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由于人工智能研究对象——人类思维——的特殊性,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对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无本质区别?机器会不会思维?机器会超越人类,替代人类吗?人工智能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意识和思维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哲学家们早就对意识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人类有意识、能思维、能感受情绪、能对世界产生主观的经验,但是机器能否具有意识呢?对此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立场观点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意识无法通过物质过程来描述,科学再先进也无法制造意识。第二,意识是人类大脑产生的物质化过程,由于其极其复杂,科学无法理解以致不可能制造。第三,意识是由过程产生的可能性,可以被理解并复制,尽管极端困难。第四,意识并不是特别的东西,可以由机器自动产生[6]。这四种观点其实也可以看作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观点,有趣的是乐观主义阵营中的大多是科学家,如麦卡锡,布鲁克斯(R.Brooks);而持悲观主义的主要人物都是哲学家,如塞尔(J.R.Searle),德雷福斯(H.L.Dreyfus)。塞尔还针对“图灵试验”提出著名的“中文房间”(Chinese Room)模型来说明“计算机程序永不可能替代人心”。[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哲学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