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原因及注意事项
我认为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探究。只有研究好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原因及注意事项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客观原因及注意事项
1. 父母的专制
在父母眼里,孩子无论长多大都是孩子,认为他们看问题片面,不懂事,管不好自己,所以对孩子的事情不愿放手,不愿意让孩子自己来选择,认为他们的选择一定是错的,不成熟的。有的甚至对孩子的升学就业,人际交往严加干涉。然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早已觉醒,渴望自主,渴望被尊重,面对父母的专制,他们便会开始不同程度的对抗。专制的父母应该注意:民主型的家庭才能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抵抗”。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有时候把事情的后果告诉他们,他们是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我们的作用是引导他们怎样去学会选择,而不是帮他们做选择。我们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2. 父母的虚荣心
曾经一本杂志,阐述了一个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人看不起“中国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中国妈妈”是中国那些虚荣心强,喜欢把孩子拿来攀比,而无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家长的代名词。其实,孩子之间有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孩子很善于读书,有的孩子则是动手能力强,还有的孩子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有千秋,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而不是赋予他们一个标准,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能力。但是,我很清楚,在应试教育下,很难有家长能保持这样的认识并付与行动的。
3. 老师对学生的偏爱
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关爱自己,每个学生都有受重视的权利,作为老师应该一碗水端平而不能厚此薄彼,不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是难以预计的。成绩好又懂事的孩子固然是我们所喜欢所希望的,但成绩又调皮的孩子则更需要关注,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感到阳光,给孩子一个拥抱他会充满动力,给孩子一个期望,他会原意为之奋斗,坚持不懈,最后孩子的变化有时候甚至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总之,内因加外因,主观和客观,双管齐下的改善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是我对构建青少年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些初略的思考,写到这里不是一篇文章的结束而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和工作坊的老师们继续去完善这方面的研究,给广大家长、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咨询服务。
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主观原因及注意事项
1. 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是指在最初接触一个人时,对他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以后的评价。就像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食神》中,“火鸡”(莫文蔚饰)一出场着实让我们惊呆了,主要就是因为她长相丑陋、面目狰狞,还有些粗暴、邋遢,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火鸡”是个侠骨柔情而且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不由觉得第一印象真的太片面了。我们要克服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误区,首先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别人,不要拘泥于最初的印象;其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别人应注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像很多学生看不惯班上某个爱接嘴的同学,觉得那个同学爱出风头很讨厌,其实爱接嘴的同学可能是长期被周围的人所忽视,接嘴是想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
2. 刻板印象,思维定势
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其人格的依据,就叫刻板印象。例如,谈到学生时期的总统,很多同学都认为总统在学生时期都是品学兼优的,可美国的前总统小布什却并不是这样,他的成绩并不好,还有些调皮,有时会让他的父亲老布什很头疼。由此可见刻板印象这种思维定势,并不一定正确,有时会造成偏见、成见,会导致认识的偏差,事实上更会阻碍人际之间正常的认知与交往,就如有的同学认为老师都是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同学,所以自己成绩差又调皮便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反正都得不到喜爱,那就保持原状,甚至破罐子破摔,与老师生疏。事实上,老师的内心深处都是爱学生的,他表扬成绩好又听话的同学,是想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他批评成绩差又调皮的同学是想让这个同学变得更好。
3. 自我中心,惟我独尊
自我中心,顾名思义,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在自私,待人冷漠,很少关心别人,与别人关系疏远;自尊心过强,敏感而过度防卫;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嫉妒心强。上述问题中,“和同学难以相处融洽,在班级、同学间找不到被接纳的归属感”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第三个误区。克服这个误区,相关措施如下:
(1)内省法,即用自我观察的方法来研究自身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对自己给予一定的肯定或否定,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2)换位思考法,当一个矛盾不能解决时,不妨换个位置,换个角度,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3)多作利他行为。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为。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助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