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风度

2016-12-02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语出《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那么,怎样培养风度呢?下面小编告诉你。

怎样培养风度

人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仪表美是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也是风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美更为深刻,而是社会美的主要部分,是风度的内核。一个人良好的风度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修养、磨炼而成的。在这过程中,内在美自然流露出来,形成自己特有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在大立镜旁糊了一面“纸镜”,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毫无疑问,他在外事活动中尽显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时时注意自己仪表、风度是分不开的。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独到的思辨能力,是构成高雅风度的内在因素,通过语言、举止、服饰、态度和作风自然地转化为外在的形式。

内在美是优雅风度的内核,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即思想、情操、品格和道德美,它要求人们注重思想、品格和情操的修养。美的形象、优雅的风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并且内容起决定作用。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兴趣爱好以及身材、肤色等,做到使自己的仪容丰富多彩,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同时要注意整洁、大方、朴素、和谐、得体。我们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但人的心灵美和仪容美有时是矛盾的,有的人仪表堂堂或天生丽质,但内心却是自私卑微的;有的人外貌丑陋,却心地善良。对于这种情况,道德审美强调心灵精神之美,认为只要精神崇高,心灵美好,即使仪容不美,也会自然而然地“诚于中而形于外”。相反,心灵丑恶的人,外貌再好、伪装得再好,也总会时不时地露出本性。

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塑造美的心灵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经常加强道德修养和不断提高审美素养,既注重心灵美的塑造,又讲究行为美、语言美、仪容美等外在美的雕琢,那么,我们将成为有很高职业道德水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士。

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自由,是能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一种形象。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以真、善为前提的。在道德领域,理想人格的美,就在于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总之,塑造理想人格、培养优雅风度,既要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风度、仪表等符合真和善的要求,又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好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阅读:关于风度的解释

1. 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 清《睢州志·贡士》:“袁赋谌,袁可立孙,枢之子,赋诚弟。风度凝远,门内肃雍,有先辈孝友家法。”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亵。士人摇惑,若不自禁。”魏巍《挤垮它》:“他浑身上下都很清洁、整齐,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和风度。”

2. 特指美好的举止姿态。《魏书·穆亮传》:“ 罴 弟 亮 ,字 幼辅 ,初字 老生 ,早有风度。”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 文采同志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颇有风度。”

3. 气概,器量。 南朝 宋 颜延之《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

4. 指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末,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诗…… 文圭 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殆庶几乎!” 明 方孝孺《上蜀府启》:“ 谢公 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山僧惊异。告曰:此 焦山 僧 朗月 之诗,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风度语言,与君相似。”

5. 风吹拂过。 南朝 梁王僧孺《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锵。” 唐 顾非熊《出塞即事》诗之一:“ 河 上月沉鸿雁起,碛中风度犬羊膻。” 唐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