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文章,语文高考文章阅读试题

2017-03-07

语文是高考选拔性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现代文阅读又是高考语文中最能体现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阅读文章篇一:熊秉明《罗丹的雕刻》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16.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 分

17. 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 分)

18.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6.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思路点拨】首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的中心词是“崇拜”;第二层:中间部分的表达重点放在“但”之后,强调雕刻服从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第三层:最后是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17.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思路点拨】第二段的首句是第二至第五段的中心句。文章第二至五段讲了三个要点,第二段讲的是雕刻的观念,第三段讲的是雕刻的内容,第四五段讲的是雕刻的形式。

18.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思路点拨】首先明确这是一个比喻句,将自己的雕刻品比作“开向生命的窗子”,再抓住关键词“生命”,可知此题实际考查罗丹雕刻品蕴含的有关生命的意义。从第17题可知,罗丹的雕刻从观念、内容和形式上,都是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关注和赞美。同时这种全新的雕刻也是艺术创作的新启示。

高考语文阅读文章篇二: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5年4月23日 )

9.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10.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11.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

9.A(“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表述不全面。第一段“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而在文章最后三段又有具体解说,“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10.“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

11.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白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文章篇三:刘再复《性格组合论》(节选)

艺术实践证明.要相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在内矛盾。知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杜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祠示出术,就没有活行行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 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复杂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直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故弄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进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又亦为的忍。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多下一番功夫。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们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都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睥外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的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 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参考答案:

6.C (AD不属于主旨概括,B不合文意。)

7.B (原文无依据。)

8.D (选项不合文意。)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