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的文章
数学能力是数学素质的主要方面和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能力不断有新的理解。呼唤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学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数学教学的文章: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关于数学教学的文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掘能力和培养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评课的角度不同,评课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评析,其方式可以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全息分析、系统分析等。而我们通常情况下的评课是侧重于从教学法方面对课堂教学作定性分析。
1.明确评课目的
进行评课,首先应确定或明确听课、评课的目的,评课时就要围绕己确定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具体的教学实践相呼应。听课前应先听取上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便有个整体的把握,有条件时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学
生的学力分析、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有足够的认识,对听课中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在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比如评一堂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观摩课,评课者应明确观课、评课的目的带有指导、示范的要求,评课中不仅要对课堂教学作总体评价,而且要对教学环节设计中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像“除法的算式和名称、试商的方法、除数与余数的关系”等知识上的要求
以及“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引进除法”等教学中的设计都要具体分析,使听课老师知道其教学设计的意图,吸取教益,因此评课者必须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年级、学生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教学目标等,从而制定出评课计划。这样的评课才能使参与活动的
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汲取经验、学习方法,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把握评课重点
评课评什么,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二期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来看,评课大多可以围绕对“教学思想、教师角色、学生主体、三维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来进行。
比如评“教师角色”: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扮演了“组织学习材料、组织学习活动,营造课堂气氛等”组织者的角色,是否扮演了“激发兴趣,激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展示成果,评价反思等”引导者的角色,是否扮演了“参与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态度,进行必要的演示讲解、总结板书等”合作者的角色,都是评价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教师角色的行为及作用上加以评价。
又如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包含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达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它们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切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切目标的中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动力。如一年级《时间》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①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数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②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③充分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从编排上看,三维目标清晰可见。当然评价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其目标的达成度。
再如评“教学内容”:教材处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个性特点,重新处理好教材,再用符合本班实际的“教材”去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才能上好课。
但一堂课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分析不透,收益不大。因此我们的评课应根据评课目的,有重点地选择2至3个方面加以深入分析,这样收获才会比较大。
我们在评课时可以根据听课的目的、不同课的类型,选择评课角度,突出重点。评课思路要清晰,有条理、逻辑强,力求深入浅出,并以激励为主,充分肯定优点,提出指导建议,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生成的内容给予高度的关注,要“评出特色”“点出创新”。
关于数学教学的文章: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故事
1、高斯级数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3、数学优秀小故事: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 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 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