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
中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试,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一)
十三五规划期间,正值互联网+的工业4.0时代到来之时,我们面临着传统行政理念的转换、市场自由的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经济格局的重构等新老问题的交汇之口。互联网科技已经在上个五年计划中完全发挥了对产业发展和模式的“颠覆性”效果,十二五规划的成功和中国经济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互联网经济及网络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上个五年中,我国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全球前二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一半席位。一线城市率先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以及网络技术和网络产业取得的辐射性效果,已经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延伸。互联网作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防、通讯、信息交互、民生、交通、金融、零售、服务等各个国计民生的领域。互联网已经从单纯的互联互通,转变成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云存储等几乎所有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国民的生活方式,成为企业的发展形态,成为了政府的行政方式。
不过,十二五之前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层次,绝大部分仍停留在“+互联网的工业3.0”时代,仍是将网络看做是传统产业或服务的载体。未来的五年正是互联网+转变成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性时期,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云存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与产业结合、可穿戴移动设备、物联网将成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能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关键助推器。届时,共享经济和大数据的全面产业化将从概念模式转换成实体经济,这也是中国未来五年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相关产业海绵城市、黑臭水治理、小锅炉改造、水处理、土壤修复、新能源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充电桩等细分行业
公报内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表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也将同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一起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低碳循环发展,第一,能满足人们对好的环境的需求,实现民生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建设节能环保,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淘汰“三高行业”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降低三高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管清友: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将写入五年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中国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
民生证券交运分析师李师庆: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充电桩将得到更多重视。
相关产业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机装备、农村金融、休闲农业等行业
公报内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十三五”将农业政策作为主线,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机装备、农村金融、休闲农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技术含量低、增长方式粗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家可能会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农机装备制造发展。
相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
公报内容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国务院5月印发了有中国版“工业4.0”之称的《中国制造2025》,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十大重点领域,同时提出建设智能制造、制造业创新建设、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
工信部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制造强国战略”最先肇始于中国工程院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该研究把全世界的制造强国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德国和日本,第三个梯队是中国、英国等国家。中国的目标是,通过30年的追赶,进入“制造强国”的第一梯队。
左世全认为,《中国制造2025》正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步,“在‘三步走’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迈出了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以德日为追赶对象,力争进入第二梯队,其重点是通过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夯实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因而这10年中国选择了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十大领域作为重点突破。”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左世全称,中国将采用“1+X”的形式来推进,而X包括多个行业的“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是‘1’,‘X’是多个相应的其他配套措施,具体包括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还有关键工程的发展规划和意见,比如,最关键的‘智能制造’,中国要作一个‘十三五’的规划,‘绿色发展’也要作一个相应的规划。”
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二)
在经济领域,绿色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绿色的生产方式,既是人民长久的美好期盼,也是现实环境倒逼下的迫切需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但粗放的发展模式,也让我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伴生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例如,很多地方遭遇的雾霾频发、资源紧缺、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大城市病”、“区域病”,都为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亮起了红灯。
如今,在中国经济列车正经受“三期叠加”考验,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路口,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铸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也正成为中国机遇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今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同时,也要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的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转变也正当其时,需要决心与耐心。近年来,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河北关停了大量重污染企业,其经济增速一度大幅下滑。但这种壮士断腕的转型决心,也正使其向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迈进。
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三)
绿色,同时也代表了生态、生活、生产之间一种更健康的格局。全会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此次绿色格局概念的提出,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格局中整合资源、全面挖潜,以创新驱动倒逼绿色转型与绿色发展,创造良好宏观环境,促进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式的形成等,都至关重要。
从城市来看,近年来,我国新兴城市快速崛起,原有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张,一些地方出现了高楼林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城市病”。不可否认,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总体提升的同时,某些方面的痛苦指数也有所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科学、不绿色、单纯追求集聚效应的城市化理念及其发展模式所造成。
从农村来看,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农村环境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污染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4.39% 资金 研报]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力度有待加大。
全会提到的“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就是要根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走上城镇、农村的绿色布局道路。
初中中考时事政治知识点(四)
绿色理念地位的提升,也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从过去的被动式管理转向主动式宏观治理与全面优化密切相关。
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存在着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问题根本在于没有建立先进、有效、具有严格威慑力的环保制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除了有足够的威慑力,还需具备先进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支撑能力的差异性,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此外,五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目的主要是加强地方尤其是市、县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问题,从根本上破解多年来环保执法难的困境。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唯有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态有机统一起来,多措并举,真正落实,才能使绿色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