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论文

2017-03-24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方法的特殊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一: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近期,笔者听了几节品德与社会课,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现谈几点,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思考

Abstract: In the near future, I listen to several sections of morality and social class, and find some common problems from it, discuss several points now,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 morality and social lesson; thinking

笔者就近期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谈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带来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新理念,这使得品德与社会教材从设计思路到呈现方式,都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知识介绍型的主体课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大量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观察、体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

鉴于教材的如上特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的使用教材。

1.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前后调整顺序,甚至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活动形式来取代它

长期以来,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一套教材无论多好都不可能适应各个班级和老师。我们提倡老师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甚至可以采用替代、补充、改编等方法。

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成功课例大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成功的课例举不胜举。这些教材之中没有的内容和活动,是老师们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我们课堂灵动和个性的体现。

1.2对于教材中的范例老师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它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教学活动中的范例,它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教材中的范例,如果是经典的、合适的,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范例不适合当地情况,不适合本班学生,老师就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它。

例如,有一节课讲家乡的变化,教材中呈现了两组图:一组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和新建的高楼,另一组是窄旧的公路与新建的立交桥,用这两组图片反映我们家乡的变化。但明显的是

表现某个城市里的变化,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也就更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因此,农村的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可以完全不用书中的例子,让学生调查自己的村庄,说说自己家什么时候由茅草屋搬进了砖瓦房,村里的路什么时候由“下雨两脚泥,平时一身土”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 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

2.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2.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

由于受学生年龄、时间、安全性、社会因素等的限制,有一些社会调查开展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内容设计得着眼点小、可操作性强、学生感兴趣。

教学实践中,就有不少由于老师布置的调查内容与要求不当,学生的调查结果没有价值的事例。比如,在一次听课中,老师要求学生调查去年自己家全年的家庭日常消费情况。但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一眼就可以看出调查结果不可靠。这并不能怨学生,因为这是一周前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作业。用一周的时间,调查去年一年的消费情况,学生也只能自己编了。如果老师就利用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把家里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起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二: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1.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①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②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知道孔子、司马迁的百分比),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坚忍不拔的努力着,奋斗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光辉的形象。如:李时珍27年完成《本草纲目》、司马迁19年编写《资治通鉴》、孙思邈10年写了《齐民要术》等等。这些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己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从小事做起。

2.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

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3.立足实际,以行促知

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完全没有实践行动的知识,不是牢固的知识,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先导,而道德行为更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利用学校旁边农民在养淡水鱼,组织学生参观,向农民技术人员打听养鱼的一些知识,其中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我们衣食住行的来之不易,深切体会到爱惜、珍惜生活资料的重要,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家里都有农田,他们在家里都能够见到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多同学还能帮助家里做很多农活。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这一过程学生很清楚,但操作学生却没经历,于是在作业中,我常要求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跟随父母亲到山上去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记录下父母亲的劳动过程,劳动中的一些技术特长等,有的学生记录自己跟父母亲一起种地,以及父母亲对他介绍种地的一些知识和栽陪的技术,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插秧的过程,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去采野果的经历等等。并把品德与社会课中结合讲解课本的内容,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做为班上学生交流讨论的资料。

总之我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在教学中,运用课内外相结合,如与班队会相结合,与举办专题讲演、故事会、营火晚会相结合,还可以举办夏令营,走出去请进来等结合。也可尝试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喜爱的课。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2.初中思品小论文范文

3.思想品德课教学误区的举隅 大学思修论文

4.有关小学德育毕业论文

5.小学德育毕业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