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的花语是什么

2017-06-13

杜若是鸭跖草科 、杜若属多年生直立或上升草本,高50—90厘米,有细长的横走根茎。那你知道杜若的花语是什么吗?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若的花语,希望各位客官喜欢!

杜若的花语:信任,信赖

杜若的形态特征

根茎

杜若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茎直立或上升,粗壮,不分枝,高30-80厘米,被短柔毛。

杜若叶鞘无毛;叶无柄或叶基渐狭,而延成带翅的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基部楔形,顶端长渐尖,近无毛,上面粗糙。

杜若为蝎尾状聚伞花序长2-4厘米,常多个成轮排列,形成数个疏离的轮,也有不成轮的,一般地集成圆锥花序,花序总梗长15-30厘米,花序远远地伸出叶子,各级花序轴和花梗被相当密的钩状毛;总苞片披针形,花梗长约5毫米;萼片3枚,长约5毫米,无毛,宿存;花瓣白色,倒卵状匙形,长约3毫米;雄蕊6枚全育,近相等,或有时3枚略小些,偶有1-2枚不育的。

杜若的果球状,果皮黑色,直径约5毫米,每室有种子数颗。种子灰色带紫色。

杜若的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杜若的分布区域

杜若产台湾、福建、浙江、安徽南部(黄山、休宁)、江西、湖北西南部(宣恩、来凤)、湖南、广东北部(大埔、和平、南雄、英德、仁化、乳源、阳山、连县)、广西(大苗山、龙胜、三江、全州、武鸣、来宾、天峨、岭溪、宜山、金秀、贺县、凌云、罗城)、贵州(梵净山、凯里、榕江、独山、兴仁)、四川东南部(彭水、重庆缙云山)。

杜若在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杜若的文化背景

《本草图经》:杜若“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

在药用上,明以前的本草对杜若多有记载,如上,杜若至清代本草中已不复收录。那么杜若的原植物是什么,有多种说法。

一说杜衡,如《本经》所载杜若“一名杜衡”。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为马兜铃科草本植物,以根、根茎或全草入药。因含有黄樟醚和丁香油酚,其气芳香。其植株不高(二三十厘米),叶为宽心形或肾状心形。

在《楚辞·九歌》中有《湘夫人》一文,有“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同一篇文章中,还有“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是说有值得探讨之处在于,古人对杜若与杜衡是两种植物应当是分得很清楚的,如《九歌·山鬼》中同时出现有杜若与杜衡的全称:“被石兰兮带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说它们都是香草不必疑惑,如果说是同一种植物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一说植物竹叶花的别名(药材名竹叶莲),如《中药大辞典》。竹叶花(又名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为鸭跖草科草本植物,以根茎或全草入药。植株高30~80厘米,叶互生,长椭圆形。

但竹叶花的花是白色的,与古代杜若“花赤色”的描述显然不符。宋代雷敩有“凡使(杜若)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有人据此认为杜若的伪品中有鸭喋草根———是鸭跖草科植物(现今杜若属植物)。

一说高良姜,如《纲目》《梦溪笔谈》。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药议》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诸药例皆如此,岂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尝有香?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本草图经》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峡山、岭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蔻也,骚人比之兰、芷。”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山姜属草本植物,植株高30~80厘米,叶披针形。此药又有称为“小良姜”者。所以有人考证后认为,杜若应为小良姜,即上种;而古代所用的高良姜乃“大良姜”,异名山姜,即同属的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

至此,到底该从何处寻杜若,还值得继续研究。

另注:杜若、高良姜入药部位为根茎。但诗中吟咏的杜若很可能是这种植物的花序,二者在部位上可能不同,因有见杜若为“姜花”之说(据说“姜花”很香,当胜其根)。

陈子昂的《感遇(其二)》中“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中的“若”即指杜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