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
相关话题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解决了kùn rǎo世界的粮食问题,在被授予多种róng yù称号后,2014年3月,又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年轻精神 ”充分的, 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B.《错过》选自《刘心武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C.“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D.海洋所能提供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B.据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今天上午我市举行最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
C.造成东海、南海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国家新“冷战”思维的结果。
D.数以千计的微博网友,用碎片化的语言记录个人生活、参与公共事件、见证社会变迁。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______,可以攻玉。 ②愚者暗于成事,________。
③为山九仞,_______。 ④援疑质理,___________。
⑤提到奉献精神,人们自然会想起李商隐在《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诗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了鲁迅《自嘲》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名著阅读。(6分)
⑴元末明初_________写的《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讲述了一系列英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_______浔阳楼题反诗等。(3分)
⑵《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他性格中既有粗鲁莽撞的一面,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各举一例,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相关情节。(4 分)
粗鲁莽撞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中有细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⑴请你按要求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2分)
⑵叶,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千姿百态的叶,引起了他们无限的联想。“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借随波而去的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王勃借黄叶渲染悲怆的氛围,表达久客思归之情。你由叶的什么特点引发了什么联想?(3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仔细欣赏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3分)
①根据漫画内容,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
过5字,1分)
②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明代诗人高启的《春暮西园》一诗,完成第7题。(6分)
绿池芳草满晴波①,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晴波:阳光。
7.⑴诗中多处暗扣诗题,如第三句中的“ ”三字便暗扣了诗题中的“春暮”。(1分)
⑵简要赏析“绿池芳草满晴波”中“满”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这两首诗词中的“花落”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陆游筑书巢》一文,完成8—11题。(14分)
吾室之内,或栖①于椟②,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③。宾客不至,妻子④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 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⑥,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注】①栖:堆放。②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③俱:一起。④妻子:妻子儿女。
⑤觌(dí):相见。⑥槁枝:枯树枝。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②宾客不至 ( )
③或至不得行 ( ) ④乃引客就观之(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而乱书围之
A.妇拍而呜之(《口技》) B.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C.启窗而观(《核舟记》) D.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 非 吾 所 谓 巢 者 邪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阅读《说一说“好声音”》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达到了三亿。作为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听”。
②“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
③构成声音的是声源,构成声源的是能量,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振动,使空气分子和其他分子产生摩擦,声音就此出现。
④请不妨运用想象视觉化一下这个只有一瞬间的“漫长过程”——能量的碰撞产生声音(振动),通过或远或近的空间——声源与你耳朵之间的媒介(通常就是大气),以每秒182.88米的速度抵达你的耳廓,通过你的耳道,于是这两者开始产 生共振,然后你的耳膜开始振动,耳膜内侧的小听骨对声音进行限幅和衰减以免声能传送到内耳时对其造成损害。现在,声音的振动传送到了幽暗潮湿的内耳,分子的机械振动变成了液体振动,海螺状的耳蜗开始工作。它开始分辨声音振动的信息,14000个长短不一的毛状声音感知细胞开始对不同频率进行处理,长的对应低频,短的对应高频。耳朵把声音这一犹如絮乱线团的混沌整体条分缕析地拆解成一根根声音组成的最细小的声音丝线,重新组合。刹那间,声音完成了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神经元的能量电流在我们的头脑中雷声四起、纤毫毕现——声音由振动变成了大脑能感受到的信息——声音的物理属性到此结束,而接下来的征程则变得愈加波云诡谲。
⑤听觉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而听音是主动的,有所取舍的。听觉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所能吸收的所有声音,而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轻重缓急进行组织排序,有选择地过滤、注意、集中、记忆,然后再做出反应,亦即,我们对声音的反应其实是我们的“欲望”——大脑的偏好对声音所做出的,要不然江州司马如何会在听了一曲其实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的琵琶曲后青衫尽湿,随后触景生情地写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揉搓麻将牌的“哗哗”声反之在牌友的耳朵里恐怕就有提神醒脑之效了。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摘自《科学Fans》2013年10月号,有改动)
12.声音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大致可概括为:能量碰撞产生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耳蜗分辨振动信息。(2分)
13.“听觉是被动的”,“听音是主动的”,这是为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有人说过:“永远留有问号,才会有好奇心,才会有进取的动力。”我们带着问号上路,就会在黑暗中不断寻找,最终找到光明。然而,当我们享受光明带来的愉悦时,黑暗也可能去而复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问,尤其是获得成功赢得“感叹号”之后,还要有“问号”。
②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在创造了令人得意的感叹号之后,我们常常会渐渐丧失一些发问的意识。无论中外企业,那些有志于进取者则不然。中国电子信息领头企业康佳集团的董事长曾说:“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暗暗地问一下自己,康佳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同样,在大洋彼岸的微软公司,那位商界大亨也总是问:“微软离破产还有多少时间?”事实是,康佳集团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微软离破产也遥遥无期。但正是因为这些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良好时不断自问自省,才弥补了运作体制中细微的漏洞,使企业始终运行于良好的运作轨道上。
③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专制君主被推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之后,正是有了霍布斯、洛克这样的启蒙思想家对革命不断地总结反省,提出新的问号,英国革命才能完成从激进到温和的转变,英国才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强盛的国家。相反,大汉盛唐时的中国,乃至宋朝,都曾经领跑于世界。但是到了清王朝,我们沉溺在“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感叹号里,不去发问中国与外部世界已经出现的差距,一度成为了西方列强刀俎上的鱼肉。可见,盛世之时不能发问自省,这个民族往往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⑤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画出了一连串的感叹号。不过,面对渐渐增多的天空灰霾,面对时常堵塞的城市交通,面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一句:“该如何消弭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号,今天举步维艰的社会转型将会被撬动,今天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才会被化解。
⑥在前进的时候有问号是一种进取,在创造了感叹号之后仍旧有问号,则是一种胸怀。拥有这样的胸怀,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如巨人一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梦”才能实现!
15.第②段中的两个事例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本文题目中“感叹号”和“问号”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迟子建的《哑巴与春天》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的黑,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地,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嚅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兼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 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8.第②段结尾总结道:“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根据第②段内容,说说“声”与“色”的具体体现。(4分)
“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题目。(6分)
⑴赏析第④段中画浪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章中多次写到达子花,请分析第⑦段中写达子花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尾说老哑巴是“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探究其中“春天”蕴含的多层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鲁迅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请分析老哑巴与孔乙己的异同之处。(6分)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同学们,你的世界可曾有一阵风来?也许一阵风来春暖花开,一阵风来吹走雾霾;也许一阵风来让你迷失自我,一阵风来使你随波逐流……风给你带来什么改变、遐想、感触或思考?
22.请以“一阵风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文 题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6、⑴举例:一叶知秋、一叶报秋、枝叶相持,添枝加叶、粗枝大叶、金枝玉叶、秋风扫叶(2分)
⑵示例:叶落归根,引发了我的思乡之情;叶,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想到奉献使人生更有意义;一片树叶春天萌绿,秋天凋零,来年春天又萌发,让我想到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生生不息。(3分)
⑶①示例:法盲、视而不见、高度近视、有法不依、熟视无睹、见钱不见法、钱眼不见法(1分)
②讽刺意义:这幅漫画讽刺了少数领导干部,无视国家法律,利用职权,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或:这幅漫画讽刺的一些领导干部,禁不住金钱等利益的诱惑,贪污受贿,将国家法律法规视若空文。(2分,意对即可)
10、⑴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像鸟窝。”(2分)
⑵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2分 )
11、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只写“如积槁枝”2分,“乱书围之”1分)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 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12、声音传播抵达耳道 耳膜振动传到内耳(2分)
13、听觉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所能吸收的所有声音;而听音是由大脑对声音再做出反应。(2分)
14、⑴不能。因为“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它表明能量的表现形式是有多种的,振动只是其中的一种,删掉“之一”,就改变了愿意,不符合实际情况。(3分)
⑵列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毛状声音感知细胞的数量。(3分)
15、不重复。(1分)呼应本段中“无论中外……”中的“中外”一词(或者呼应“这些管理者……”中的“这些”一词),表明企业中的这种成功现象不是个例(或者扩大了事例涉及的面,增强了其普遍意义)。(2分)
16、对比论证。(1分)论证了一个民族在盛世之后要不断发问(否则会止步不前)。(2分)
17、“感叹号”指胜利之后的喜悦。(答“成就”“荣誉”也可以,大意对即可,2分)“问号”指取得成功之后需要保持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大意对即可,2分)
18、声:云雀来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1分)
色: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