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相关论文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教育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实效化浅析
摘要: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职业,培养社会需要的通用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并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以利于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政策和规定,避开不利的方面,特别是减少和避免因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程序的无知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实效化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中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4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涨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87.4%)。表面上我们的高职就业形势喜人,但如果将目光投向更长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就会看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工作好找,干下去不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普遍现象。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片面强调毕业生短期就业指导行为,过于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上。这虽然反映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就业教育转型的必然性, 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有用性, 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作法, 即主要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性内容的传授, 会使得就业教育无法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 整个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单薄、片面、苍白、零散, 缺乏系统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尽管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开展经常性的、系统的就业教育, 更未展现出校、系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进行就业教育的规模效应。不少高职院校只是将实施就业教育的任务下达给分管学生工作的基层领导或毕业班政治辅导员( 或班主任), 只对毕业生进行。因此, 无论是就施教主体还是接受主体而言, 这种就业教育都是不全面的, 也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效化。
一、注重正确引导,传递就业观念
尽管我们不能将向学生传授择业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等内容排除在就业教育之外, 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就业教育的主旨。实际上, 传导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才是就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业观,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事业观与道德观所决定的,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自身职业选择与长期职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应选择能兼顾自身兴趣与经济需求、符合自身能力水平与性格特点、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工作岗位。就业观的全面培育, 要求我们必须在就业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妥善处理好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个人兴趣与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同时,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视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如何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如何在就业后尽快的实现角色转换, 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职业倦怠;如何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职业行为, 走向职业成功等等。
二、延长教育周期,将就业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由于传统的就业教育被片面的理解成就业指导,所以其教育周期也大为缩短。一般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超过40个课时,大多集中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内完成。如此短的时间显然无法达成我们为就业教育定下的培养目标。
而相比之下,就业教育工作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己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积淀了较深厚的工作基础和成功的经验,其中尤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其课程实施早己常态化,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己认识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美国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延伸至大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始终。德法两国的作法更加成熟,不仅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还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至高校招生的宣传和指导坏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进行专业的报选,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中小学缺少职业发展教育的前提下,若不能有效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则必然产生高职学生由于教育周期过短而导致的职业目标模糊,降低其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这一方面加大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意识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将就业观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对待。杜绝阶段性、突击性的就业教育,积极探索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就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深入开展就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就业教育的规范化与实效化。
三、完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若要达到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始终的目的,则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目前职教界已达成初步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学校的具体规定,结合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构建三个阶段的就业教育层次,即认知、定位与执行三阶段。
1、 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局限性,学生在高考前很少会去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问题,很多考生都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几天内迅速而盲目的做出了专业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入学后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以便为其今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是重新选择专业提供决策支持。
2、 定位阶段
在学生已经对自身处境及学习任务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定位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方法和技能,引导大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而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评估与调整,教师在课堂内外对评估反馈给予指导和修正,并将典型方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综合各方意见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确立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 执行阶段
经过认知与定位阶段的教育,学生应该普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也确定了一系列的努力方案。那么大学三年级就是执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阶段。主要包括两大模块,一是成为社会人普遍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二是基于专业相关的职业或其他目标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本阶段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所普
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职业,培养社会需要的通用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并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以利于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政策和规定,避开不利的方面,特别是减少和避免因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程序的无知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
高职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二:论文学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明智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检索,论述了文学在高职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文学;高职;人文教育
科学求真,技术求效,人文求善、求美。真和效是人类的手段,善和美是人类的目的。
科学技术作为双刃刀,需要人文精神来驾驭。真和效必须在善和美的框架下运行才有意义。社会需要“真好”,不需要“真坏”;需要“服务效率”,不需要“作案效率”。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不可否认“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1]人文精神的沦丧,辱人贱行的滋生,使人怀疑教育的功能是否在异化。为此,有识之士呼唤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2]。高职院校从事的是与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用所学的技能去作案与作恶的事件提醒人们,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为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保驾护航的人文教育。加之随着高校一再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人生目标不明确,生活态度不积极,价值观混乱,世界观朦胧,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积淀起来的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是健康心灵的基石,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人生发生健康行为的保证,科学的世界观是求真求效的前提条件。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80年代,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提出《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关于高等人文科学的报告》,呼吁“以历史、哲学、语文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3]顾明远呼吁“学校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包括语文、历史、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4]在这些课程中,文学能最有效地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其以情动人、以象寓理的特点,注定了它对学生心灵的直接的、良好的渗透作用。下面仅以中国古典诗、文为例试述之。
一、文学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人生观是由对人生意义认知、人生态度、人生行为构成的、并表现在行为上认识系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如何去立德、立功、立言,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超越时空的事业;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以自信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和人生里程中的种种磨难,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行为,以勤奋的、踏实的、持之以恒的行动去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把正确的人生认识和态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和社会效能。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的积极思考。首先,文学家们坚信,人生具有永恒的意义。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人生的意义在于:人不断完善的德行和智慧的创造不因自己的生命的结束而消失。立德、立功、立言是先秦儒家文人创导的人生信念,成为后世文人的普遍追求。文天祥坚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此立德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此立功也;杜甫通过把初唐四杰和当时的“轻薄”之徒作对比,张扬了创造的不朽意义:“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此立言也。李白本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铮铮傲骨就是一面立德立言的人生旗帜。在今天物欲横流、人为财死的风气中,多么需要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其次,文学家们主张人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以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贺通过对长安纨绔子弟的醉生梦死的批判,从反面否定了玩世不恭的消极人生:“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嘲少年》)面对生命的流逝,年轻人只有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真正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文学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价值观是由人类对自身的精神、行为和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所构成的,并表现在行为上的认识系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对人生行为以及社会事态和事物作出正确的利害判断,从而把自己的行为效率集中在有价值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判断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明智的价值判断。首先是对人生中诸因素价值的明智判断。在文学哲人的心目中,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积极的人生追求的前提下,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孔子曾站在河边发出深沉的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的不可逆性,引发诗人由衷的珍惜和反复的警告:“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唐雍陶),“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宋之问《宴城东庄》),今天,我们的学生处在花季的年龄,自以为时间的存折里还很富有,慷慨地抛掷光阴。而文学的熏陶将潜移默化地予以纠正。其次,文学哲人们对技术的价值作出严肃的思考。技术的价值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技术的应用。秦汉之际的文学名著《吕氏春秋》描写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和能工巧匠公输般的一段故事:“公输般九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墨子守圉有馀。公输般诎。”(《墨子•公输》)技术,可以用于不义的战争,也可用于正义的防守。文章通过“公输般诎”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合理正确的价值定位。
三、文学在世界观教育中的作用
世界观是由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人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与理解构成的思想系统。世界观教育包括提高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思想水平,使他们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少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提高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中包含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正确认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有客观存在的规律的,人可以认识并掌握规律,办好自己的事,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的命题。庄子的寓言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义。《庄子•马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的理想是人和动植物的和平共处。在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院学生,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自觉担负起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庄子的寓言还涉及到掌握规律和技能形成的关系。庄子认为,技术形成过程中,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对我们的学生是有启示作用的。而在认识掌握客观规律过程中,苏轼的诗告诉我们:从多角度观察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很重要。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在著名的《石钟山记》里,记叙了他夜访石钟山的经过,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实践第一的思想。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文学在人文教育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至人的灵魂,外至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有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历史:“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哲学:“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揭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有美学:“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揭示了美的相对性。有数学和经济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揭示了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
蔡钟翔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演时说:“多读优秀的的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便能够医俗,使我们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现在看到有些女青年,长得很秀气,打扮很入时,但不能说话,因为开口便俗。谈吐的高雅,关系到人的气质、风度,有文学素养的人,才能有高雅的谈吐。”[5]
参考文献
[1]《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李洁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3]《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5]《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浅谈高职教育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议MOOC对高职教育的启示论文
2.关于高职教育论文
3.浅谈职业教育的相关论文
4.高职教育论文
5.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6.高职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