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之最课文反思

2017-06-01

《葵花之最》课文讲了解放军战士为了孩子们的与愿望种下葵花,即使环境恶劣,可葵花依然绽放。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葵花之最课文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葵花之最课文反思篇1

文中的女兵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勇敢地来到昆仑雪山。她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她们想吃 点别的,可是“关山重重,山路迢迢”,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品到山的时候,已经“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 物……”;她们明知在高寒地区不能种葵花,可为了孩子们“美妙的想法”,她们种了,并“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为它垒石挡风。她们为葵花喜,为葵花悲, 葵花在她们眼里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战士们爱葵花,护葵花,是她们在尽情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结 尾处作者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这雪域高原上不向严寒屈服,不向狂风低头,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的葵花正是边防战士的象征。他们默默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 承受着恶劣环境的考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们也永往直前、乐观向上。她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无畏,她们是盛开在昆仑雪山的青春之花,英雄之花。

葵花之最课文反思篇2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读着毕淑敏的《葵花之最》不由得使我想起这样的诗句。古人写葵花的并不多,而写高原上的葵花的文章更是不多见!文章 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小小的葵花在毕淑敏的笔下呼之欲出,它居世界最高,也更美。而作家毕淑敏在昆仑山11年。人与花如此相似,花就是人的写照啊!怎样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作者的借 物喻人呢?掩卷沉思,我又重新沉入到文章中去,用心聆听高原上那株与众不同的葵花。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 花。”如果我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是很难回答的。看来还需要循序渐进,找到葵花与女兵的相似之处。

葵花之最课文反思篇3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 们搜集了课文的相关资料,从昆仑山的环境入手。昆仑山的环境就是女兵生存的环境,也是葵花的生存环境。理清了葵花生长的三个阶段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文章题 目上《葵花之最》,“最”是极限的意思,“葵花之最”就是指葵花中的极致。作者为什么说这棵“葵花”是极致呢?它达到了什么极致呢?这正是贯穿全文的主 线。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作者说边防战士们种的这棵葵花是葵花之最,那么,它是最可爱的葵花?”带着这道题,我和学生们随 着毕淑敏细致的描写品读了课文的字字句句。最后,当我请学生们完成这道填空题时,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美丽、可爱、独特、勇敢、顽强、坚持不懈、有毅 力、伟大等等等等。这时,我又继续追问,作家只是为了赞美这棵葵花吗?请你接着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边防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学生们的答案同样是精彩 的!葵花就是女兵的化身,女兵从葵花看到了自己。同学们想一想:女兵和葵花有怎样的相似点?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我不知 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同学们这是毕淑敏心中的葵花,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了一棵与众不同的葵花,现在,你 对于“葵花之最”是怎样理解的?由于预设的问题设计的到位,学生很快找到了花与人的相似之处,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每一篇文章都会渗透作者的情感,如果把预设的问题说成是投向水中的石头,那么只有精心预设的问题,才会在课堂的生成中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