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学习方法

2016-12-01

随着高考考试的来临,我们要怎样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好高考历史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①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同学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兴趣,误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了,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②学会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③建立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同学们学历史是一课一课地学的,学的往往是一些单独的历史事件,学完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历史,这时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④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学习历史,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要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样就能系统地从历史事件出发,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必要性。

⑤知识要经常运用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初期,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历史发展中也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发展的信息。我们要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⑥做好笔记,善于总结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把与整个历史时间有关的因素都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化知识。

⑦科学地应对历史考试在中学学习期间,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识点,而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既要记住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的脉络。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高考的历史成绩与会不会复习,会不会考试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考生在考试前,特别是在高考前的复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吃透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二,仔细看课本,在考试前,特别是高考前要仔细地看课本。很多优秀考生,他们不仅看一遍课本,有的还要看三、四遍,每遍有每遍的感受。看得遍数多了,吃透了课本,就能更牢靠地把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就会更加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本知识贯通起来。为了融会贯通,使繁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最好能用图表来表示,使这些知识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运用。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系统。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古为今用,因此,要善于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发生的重要热点及焦点问题。通过运用,就会把知识学活、学通,在考试时就回得心应手。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推荐:

第一,要认真审“材”,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第二,要认真审“问”,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仍以上题为例,其第二问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一问中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之指向是要检验考生观察、分析材料即魏晋墓砖壁画,从中发掘信息以印证历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逻辑语言的能力。第二小问之指向则是要考生参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学课本知识,分析汉长城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因此,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认真审“答”,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心组织答案。现在文综试题的答案,要求具有简明、扼要、本质、概括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突出关键,突出重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即通常所说的要答在“得分点”上,因为高考评卷就是采点给分。“点”得其所就有分,“点”而不当就无分。如前所举问题之“点”是:“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六个答案要点,表述简练明确,没有虚言废语。做这类题目时,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东扯西拉,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书写潦草,惹人生厌。考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第四,要认真审“变”,题“变”我“变”,题“新”我“新”,不要被重组过、化妆过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所迷惑,产生恐惧畏难心理。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活气的主观性试题多半不会出现。考生思想上应有这种准备,从而镇定自若应考。回答这样的“变化题”,实际上就是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加以重组,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题目虽变,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