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论文

2016-12-22

民进党执政台湾时期, 统独之争加剧,两岸关系紧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6年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论文范文一:民进党大陆政策走向与两岸关系分析

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来,其两岸政策主张历经了“住民自决”→“台独”→“务实台独”→“激进台独”→“务实台独”的演变过程。在这一发展演变中民进党的大陆政策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从“非台独”转为“台独”,二是从“激进台独”转为“务实台独”。其中从“非台独”转为“台独”体的是民进党大陆政策质的变化,是根本性的;而从“激进台独”转为“务实台独”体的则是量的变化,是政策的调整而非路线的转变。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的新形势下,在两岸政策成为其重返执政地位重要影响因素之际,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走向无疑成为岛内外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重点。那么未来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是前进?还是后退?或是停滞不前?纵观当前台湾岛内外的政治环境和苏贞昌担任民进党主席以来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态度和主张,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前进动力不足,其在两岸政策上难以出实质性的转型变化。同时,在岛内两岸和平发展主流民意的压力下,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后退的可能性也不大。未来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最可能出的选择仍旧是停留于理性、温和、务实的“台独”层面。

一、民进党大陆政策转型困难的原因

(一)从岛内外的政治环境看,民进党进行两岸政策实质调整的外来压力不大

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两岸关系问题虽然是一个内政问题,但却深受国际形势的影响,特别是来自于美国因素的影响。因此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冷战后的东亚,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在东亚建立起一个由其主导的“不完全霸权体系”。随着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权力结构变迁,当前东亚出了“二元权力”结构,即军事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这无疑直接冲击了美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为了维持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传统优势地位,也鉴于东亚的崛起,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加强与东亚国家的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加强对中国的威慑和遏制。美国在东亚地区威慑和遏制中国的战略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而台湾地处美国西太平的第一岛链的枢纽地位,对于美国有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因此美国出于战略需要不会放弃台湾,让两岸走向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对台政策上将继续奉行“和而不统,分而不离”,希望台湾“不统、不独、不武”。因此主张理性、温和、务实“台独”政策的民进党不会遭受美国的政策压力,反而可以为其推行“务实台独”政策主张寻找到借口。

其次,从两岸形势来看,民进党认为虽然当前台湾岛内主流民意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主流民意追求两岸统一。台湾多家民调机构的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对台湾前途的主流看法是主张维持状,也就是“独台”。虽然“独台”在本质上与“台独”有区别但是存在着重合的地方,因此,民进党人认为激进的“台独”主张会遭到民众的反对,但温和、务实“台独”则可能会受到包容。民进党认为,大陆正处战略发展机遇期,在两岸关系上力主和平发展,只要其行为不要过激,大陆对于温和、务实“台独”也难以采取有力的制裁手段。因此,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虽然迫于当前两岸和平形势需要有所调整,但是并不意味着需要进行实质性政策转型,放弃“台独”党纲,放弃原来的政治立场。

再次,从政党竞争方面看,在台湾民主体制下,从与执政党竞争的需要看,作为反对党的民进党需要在政策上与执政党有所区隔。比较于“外来政党”的国民党,民进党标榜自身“本土政党”的身份和地位,“本土”是其重要的招牌。在统独光谱中,当国民党占据两岸维持状的位置时,主张温和、务实“台独”成为其理想的选择。更何况“台独”主张与“独台”思想有许多重合的地方,民进党可以借此混淆概念,拉拢选票。

最后,从选举压力看,在选举民主体制下,选票无疑是政党政策调整的最大推动力。2008年,民进党虽然在“总统”大选中败北,但在其后的地方选举中却屡战屡胜,政党支持度不断提高。民进党在气势上升的同时让蔡英文和民进党在大陆政策问题上丧失了调整动力和反思能力。2012年大选,民进党虽然再次败北,但是民进党得票率与国民党差距并不大,北蓝南绿的选票结构依旧没有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民进党清楚两岸政策让其流失了一部分中间选民,但不会为了获得中间选票而放弃其自身的基本盘,更何况未来2014年、2015年的地方选举中,族群政治的色彩依旧明显。因此,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即使面对将来2016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吸取2012年选举的教训,在大陆政策方面也许会提出新的论述,但相信这种新论述体的只是一种态度或是政策的变化,而不是路线的根本调整。

(二)从民进党自身看,其党内在两岸政策方面进行政策大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民进党内在两岸政策方面缺乏共识,整合难度大。当前民进党内在两岸政策上缺乏统一的政策立场,在两岸政策上的基本观点是分裂的。例如在“台独”问题上,务实派认为“台湾前途决议文”已经取代“台独党纲”,民进党在台湾地位上坚持的是“事实独立”立场,因而重点是维持状,不需要“再宣布独立一次”,认为应不设任何前提与大陆展开互动;而基本教义派则仍旧以“台独党纲”为依归,主张“独立建国”,认为民进党不必调整路线。2012年大选后,民进党内对扩大与大陆的交流对话具有一定共识,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构建起双方互动仍有较大分歧,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以谢长廷为代表的少数人认为,两岸政策是阻碍民进党重返执政的关键短板,民进党应进一步回归到“中华民国”的“宪政”框架之下,走务实开放的中间路线。对此,谢长廷主张以“宪法共识”取代“九二共识”、以“宪法各表”代替“一中各表”,而“独派”则交由“台联党”经营。一向主张大胆西进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则认为,民进党应根据蔡英文在“大选”中提出的“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论述形成新的决议文,以取代“台独党纲”。至于“独派”则顽固坚持“台独党纲”不动。吕秀莲认为,民进党不应改变基本立场,当前只需扮演在野监督角色;“立委”陈唐山称:“民进党如一再往中国靠拢,最终可能付出丧失国家主体性的代价”;“台独”意识强烈的本土社团甚至以“出走”阻挠调整两岸政策。而党内主流力量也认为该检讨的不是路线,而是政策,“台湾前途决议文”是底线。前“立委”林浊水称,民进党应继续走“稳健台独”路线;“立委”林佳龙则认为,台湾应在确保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对等方式扩大与中国的交流范围;曾在民进党执政时任“陆委会副主委”的童振源、曾先后担任民进党中央中国事务部主任的董立文和赖怡忠则认为,民进党不宜仓促修改党纲和接受“九二共识”。由此可见,一方面民进党内在两岸政策存在明显的分歧;另一方面,民进党内对两岸政策各说各话,都没有跳出“台独”的基本路线。 其次,当前民进党人关注权力竞争,忽视政策改革。自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来,党内改革的呼声不断,但至今却缺乏真正的反省和深刻检讨,无论在路线、政策、组织和论述等方面,都没有重大调整和改造,有的只是权力斗争。2008年民进党下台后首先面对的是“党主席”的改选,其后接踵而来的是“立委”补选、县市长选举以及“五都”选举等。在一次次的选举中,民进党所要应对的不仅是来自于国民党的竞争,而且受制于党内派系权力竞争的掣肘,这使得民进党无心于党内的政策讨论和整合。这一象在未来将会再次出。2012年台湾大选后,民进党内各派系就围绕党主席改选展开明争暗斗,当前苏贞昌已经在为2014年的县市长选举未雨绸缪,苏贞昌和蔡英文为2016年能够出线也已经悄然展开布局。

从以往的选举经验看,影响地方选举的主要因素是派系和地方势力,而不是两岸关系。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直接涉及到民进党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等重大而敏感的议题,必然会引发党内各派政治势力的博弈与攻防,进而会影响权力的竞争。因此,两岸政策未来仍将不会成为民进党的核心议题,民进党对于两岸政策的调整将只是停留在议论、探讨层面,而不是付诸实践。

(三)从党主席苏贞昌方面看,政策改革的急迫性不大,民进党进行两岸政策改革的时机不成熟

首先,作为民进党的党主席又兼任“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的苏贞昌,其个人对大陆事务缺乏经验和深入思考。相比于担任过“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和主张“宪法一中”的谢长廷,苏贞昌在两岸政策方面缺少相关的论述能力和实务经验,缺乏自身独立的见解,无法提出突破性的政策主张。同时苏贞昌是民进党的创党元老之一,作为旧世代的代表人物,容易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在党内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苏贞昌在两岸政策上倾向保守,沿袭以往的政策,采取温和理性的务实“台独”政策。苏贞昌多次表示他的政策将从“台湾共识”出发,坚持“台湾价值”,这就意味着他的基本立场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不会超出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调和范畴。苏贞昌是一位务实型的领导而不是一位理想主义型的领导,其在政策的选择上会更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特点。未来苏贞昌不会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但会根据实需要而进行政策上的务实调整,只不过这种调整充其量只是“枝节上的更动”,而无法带领民进党转型,开拓“民共关系”新局面。

其次,当前苏贞昌首要的政治任务不在两岸关系而是整合党内力量,凝聚实力,增强自身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其一,作为民进党内的“四大天王”之一的苏贞昌个性强势,其强悍的行事风格使他得罪了不少党内人士,如他与谢长廷的心结很深,与扁系也有过节。其二,目前民进党内的主流意见倾向让蔡英文代表民进党参加2016年的“总统大选”,党内弥漫着“防苏拥蔡”的浓厚氛围。其三,苏贞昌的选票数虽然过半,但却是民进党实行党主席直选以来得票率最低的,而且在被视为苏蔡代理人之争的台北市、新北市党部主委选举中,苏贞昌所支持的人选都输给了蔡英文所支持的人。“双北”市不仅是苏贞昌长期经营的政治基地,而且在台湾政治版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地方的党务系统被亲蔡人士所掌握,将会对苏贞昌产生很大的政治牵制。由此可见,苏贞昌虽然当选党主席,但其权力基础却不稳固,其弱势的领导地位,将使他难以推动相关改革进程。面对党内地位比较孤立,权力基础不稳的形势,苏贞昌最好的策略是求稳,而不是贸然推动各项改革,挑起党内路线之争,影响自己的政治地位。

再次,民进党主席是每两年选举一次。如果苏贞昌在其第一个主席任期内就进行两岸交流的工作,倘若2014年的第十五届党主席选举中输给了卷土重来的蔡英文,只会让蔡英文坐享其成。苏贞昌即使是在2014年5月的党主席选举中打败蔡英文获得连任,但在2014年还有一个“七合一”选举需要面对。倘若苏贞昌打输了“七合一”选举这一仗,就必须按照民进党的惯例引咎辞职。如果真是这样,此前在两岸关系方面所努力的成果,就将由继任者、而极有可能是蔡英文所享受,这同样是苏贞昌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当前苏贞昌并不急于调整两岸政策,其在两岸政策上主要还是以坚持先前的政策立场为主。如果民进党要在两岸政策上要有所调整也将要等到2014年“七合一”选举之后。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是进行“总统”党内初选之际,不管是谁,在此时推出新的两岸政策,时机是较有利的。

由此可见,笼罩在党内“权力之争”的阴影下,苏贞昌对权谋的算计会大于改革的企图,在2014年之前,两岸议题将不会是苏贞昌的最优先议程。在马政府施政绩效持续低落的情况下,未来民进党斗争的主轴仍是内政议题,两岸问题并不那么直接和迫切。

二、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

观察和分析民进党大陆政策,不管未来其大陆政策的具体论述如何,但其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主要体为以下几个目标。

(一)“台湾主体化”

其政策原则是“台湾利益优先”,基点是“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这从苏贞昌2012年5月31日上任后第一次演讲所抛出的“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台湾是所有台湾人的台湾”及“台湾是世世代代人的台湾”等“三个保证”可以看出来。

(二)“两岸两国化”,秉持民进党一贯的“偏向于独立”的政策立场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论坛提出“两岸一中”的讲话时,苏贞昌表示,作为台湾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与政策始终坚定一致,那就是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号”是“中华民国”,任何改变此一主权独立状的作为必须获得2300万台湾人民的同意。多数民意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数民意更不接受“两岸同属一国”,这就是“台湾共识”。

(三)以“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

长期以来,民进党一直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陈水扁时期,民进党就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废止了“国统会”和“国统纲领”,严重损害了两岸关系;蔡英文时期继续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多次公开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识”,并意图以“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频频攻击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诬称国民党为“投降”、“倾中卖台”、“出卖台湾主权”。当前苏贞昌继续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欲图以“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 三、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特点及两岸关系走向

从过去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民进党大陆政策将继续呈务实性、策略性、功利性的特点。从历次民调结果可以看到,当前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一直存在高度的质疑。对于民进党而言,两岸政策虽然不是当务之急,但却是重要的课题。鉴于岛内民众对其两岸政策的质疑,民进党会采取比较务实的作法,一方面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其理论基础,坚守台湾价值,确保台湾“主权”;另一方面维持一个开放弹性的对中态度,在确保台湾“主权”的前提下,展开与大陆的交流。例如苏贞昌当选党主席之后接受媒体访问时声称,“民进党原有的价值、坚持、立场不变,民进党本来就有中国政策,民进党没有必要因为‘总统’败选而非得改变原有的立场”,并强调:“中国也是不断在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中国,要有灵活的方法去了解并互动,态度应该如此,做法应该更积极。我对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民进党对中国要有灵活的方法去了解并互动,做法要更积极、灵活,要与时俱进”。

从实践经验看,民进党是一个党性高于领导者意志的刚性政党,任何党主席想要藉由个人的意志和权威来改变党的基本立场与基调,恐怕都有不小的难度,也就是说民进党是由党员及支持者来决定其路线方针的政党。因此,只要民进党选民及支持者的“台独”心态没有改变,绿营群众的中国观没有变化,民进党大陆政策想要调整与改变,将具有相当的难度。

事实上,民进党内中国专家不少,他们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面对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他们担心一旦处理,恐怕民进党就会发生质变,民进党就不再是民进党,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或政党所取代。在此情形下,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只能是换汤不换药,论述重新包装,精神与内涵变动不大。因此,尽管两岸关系对于民进党已经成为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正如苏贞昌在当选党主席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民进党没有必要因为“总统”败选而非得改变原有的立场。在民进党第十五届中执会通过恢复设置“中国事务部”后召开的记者会讲话中,苏贞昌再次表示:民进党始终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的未来由民主决定,希望和平发展民主。过去中国一直希望民进党改变什么,在这里表达善意的同时,也不须批评他们什么,但是,民进党做什么有自己的主张、看法与坚持。

综上所述,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将继续固守“台湾前途决议文”,坚持所谓“台湾共识”。民进党既不会接受“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区”,也不会接受国民党所提之任何主张,充其量默许“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主张。目前民进党在两岸政策调整上没有急迫性,其大陆政策的变化,更多体的是态度的变化,而非政策的调整,更不是路线的转变。未来“台独”主张将继续成为民进党和大陆交往最大障碍,不放弃“台独”立场,未来大陆与民进党依然不可能有互信的基础,未来的“民共关系”将持续在僵持对峙与摸底探路的虚路之上,民共互动的空间十分有限,从而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局造成重要的“隐忧”。因此,未来对台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巩固台湾岛内两岸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民意,让两岸议题成为台湾选举,不管是大选和地方选举,都无可回避的问题,以此增强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压力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政治世代更替是民进党回避不了的客观事实,因为民进党内年轻一辈多数支持与大陆直接接触对话,日后可多与民进党内年轻一代接触,以累计政治基础和资源。这样有助于未来年轻世代政治领导人上台后,重视和推动发展“民共关系”,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创造一切积极可能的条件。

2016年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论文范文二:试析民进党执政以来的两岸关系

2000年5月20日,民进党以39.3%的(得票率)微弱多数走上执政之路,由此结束了国民党长达55年在台湾执政的历史。

民进党执政一年来,两岸关系相比较国民党执政时期,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仍然呈现“民间交往持续,政治僵局依旧”的基本态势。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仍然在大陆,短期内民进党公开“台独”的可能性难以兑现,而隐性、潜在的“台独”危险性不能完全排除,两岸关系时有波折、紧张乃至动荡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

一、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势

(一)两岸民间各项交往交流持续向前发展

民进党执政一年来未能阻挡、也不可能阻挡两岸日益发展的民间各项交往交流。因为这是多年来两岸人民共同努力积累的成果,而且已有相当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有关方面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经商、交流的台胞,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同比增加36.3%;大陆居民赴台探亲或从事交流活动也高达1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金额突破300亿美元,同比增加31%;台湾“经济部”统计台资项目在大陆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增加108%。历年累计,台胞到大陆总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次;大陆赴台总人数近5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合同总金额已近500亿美元。两岸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项目上万余个。2000年两岸开启了城市交流的新模式,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十多年来两岸“全方位”的交流交往,彼此的了解增加许多,彼此的互信增进许多,彼此的理性增强许多。

(二)海外及岛内“反独”的政治态势逐渐扩大

民进党在2000年3月18日实现“变天”后,人们担忧由一个不放弃“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执政,是否会将台湾引向“灾难”,或“战争”的边缘。然实际情况是,民进党执政后的“台独”立场没有改变或放弃,也不可能改变或放弃。但民进党清楚,公开“台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和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台独”在海外、在台湾并无“市场”,原来有限的“台独”空间也无条件扩张。相反,海外及岛内“反独”的政治力量不断提升、扩大。迄今35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相继成立了57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的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海外“反独促统”的政治声势。岛内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在野党,支持、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和“92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力量也有所上升,逐步形成了孤立和打击分裂势力及联合“反独制扁”的政治声势。据台湾“陆委会”民调,台湾民众赞成“一国两制”的由上年的9.3%升至16%(10年前仅为3%),主张“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的由上年的18.9%升至24.4%。

(三)一个中国原则大格局在国际上进一步确立

民进党执政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130多个国家先后向中国政府作出承诺。162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仅29个小国与台湾保持所谓“邦交”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的事件发生后,严重损害了中美两国关系。但在台湾问题上,继克林顿总统在陈水扁上台不久即表示美国政府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基础”后,美国新政府同样表达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并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4月24日小布什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CNN)采访时称:“美国对台政策并无改变,仍强烈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在2000年召开的55届联合国大会上,包括美、俄、英、法在内的4个常任理事国,均反对将“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这是民进党执政后的第一年,也是台湾“参与联合国”的图谋第八次遭到挫败,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TO)也第五次遭封杀。事实验证,民进党执政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之一部分,这个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大格局、大框架没有改变,这是中国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

(四)两岸政治僵局依旧无突破“切入点”

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民进党执政,两岸政治僵局围绕的焦点问题是“一个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两岸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何为一中”即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主要分歧在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上,国民党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民进党执政以来,两岸政治斗争的焦点变为“有无一中”,即民进党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主要分歧在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上,民进党主张一个中国是“议题”,是“未来的”,坚持现在“没有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几乎与李登辉1999年7月9日抛出的“两国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明独”与“暗独”的合流。这无疑与大陆坚持的“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即可恢复谈判,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政治立场毫无交集之处。由此,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仍然得不到化解,关键问题是民进党“台独”立场未有根本改变。

二、民进党大陆政策要点

(一) 政治上回避、模糊、拒绝一个中国原则

“台独”本是民进党奋斗的最高政治目标,1991年10月写入“党纲”。同样“台独”也是民进党作为反对国民党执政和反对大陆一个中国原则的两张政治牌。长期以来,民进党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政治立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取得执政党地位前,主要是与国民党争夺大陆政策的发言权。但由于“台独”政治诉求受到国际、岛内及大陆坚决反对,民进党不得不采取“淡化台独、包装台独”的做法。二是2000年3月竞选台湾地区第十任“总统”前,主要是与国民党争夺岛内执政权。采取“淡化台独、包装台独”、“走中间路线”的政治策略,最后奏效并赢得了竞选胜利成为执政党。三是民进党执政以来,继续“淡化台独、包装台独”,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其执政党地位,因而不得已,相继宣布“五不”,提出“寻求两岸永久和平的政治统合新架构”。但仍然坚持“台独”的政治主张,坚持以“台湾主权尊严”、“台湾安全和平”、“一中一台”作为解读和定位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 经济上微调“戒急用忍”为“根留台湾”

李登辉于1996年9月提出“戒急用忍”的两岸经贸政策,明显的企图是将两岸经贸关系与政治挂钩,将经济问题纳入政治层面考虑,以阻碍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减少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达到“去中国化”和“分裂中国”的政治目的。民进党执政后,一是在两岸经贸政策上仍然坚持“戒急用忍”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多年来并被台湾各界所接受,但“戒急用忍”政策确实对大项目(500万美元以上项目)、高科技项目、基础实施项目到大陆投资进行了限制,这个政策符合民进党“以经遏政”的政治目的。二是适度有限制的开放“小三通”政策。在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之下,民进党在今年元月允许“两门(厦门、金门)”和“两马(马尾、马祖)”先行对开“直航”,但两岸“直接、双向”三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三是强调对大陆经贸政策要“根留台湾”。仍然是人为设障,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与“戒急用忍”政策并无本质上区别。近期有限制的开放大陆记者入台驻点采访、将有限制的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应该说对两岸关系发展有正面影响,但民进党更多的考虑是借此争取民意、巩固政权。

(三) 对外关系上加紧提升台湾与大国实质关系

自1972年10月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起,台湾的对外关系就一直处于不佳状况,所谓“邦交国”始终徘徊在30个左右。国民党执政时期,尽管竭尽全力,但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民进党执政后,其对外政策基本上延续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就是利用一切手段拓展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加速台湾问题“国际化”。一是继续耗巨资维持现有29个穷小国家的“邦交”关系。陈水扁、吕秀莲上台后不久已先后出访中美洲国家,要让国际社会正视台湾“存在”。二是继续推动台湾与美日实质关系,希望得到美国所谓的第四支柱,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由台湾人民决定”,希望得到日本国会起草类似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三是加强、改善、推动台湾与欧盟国家的实质关系。台湾要以“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学术外交”等名义频访欧盟国家。尤其推出“人权外交”,以迎合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反华势力,希望大国支持台湾参加国际性组织,强化在国际上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塑造台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 军事上调整战备,大量军购,“依美保台”

两岸军事实力比较,台湾远远不及大陆,这一点不论是国民党或民进党或其它政党都非常清楚。因此,民进党上台后同样是将军事战略放在“提升军力、固守台湾”上。一是继续向美国采购高科技、高精尖的先进武器。去年耗资18.6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军火。今年台湾主动开出的清单除“四艘宙新盾级驱逐舰”外,美国几乎“全单照收”,预估总价值达数十亿美元。二是依附并希望加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赞同并支持1997年9月日美制定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将台湾纳入其“安保范围”,希望构筑“美日台新军事同盟”框架,为其分裂中国“护航”。三是加强调整军事战略。合并原“三军大学”、“国防医学院”、“国防管理学院”与“中正理工学院”为“国防大学”,建立首支专业资讯作战部队,实施“全民国防”并“法制化”(2001年1月29日“立法院”通过),提出“止战不惧战,备战不求战”及“决战境外”口号等。

三、两岸关系走势及原因分析

(一) 两岸民间交往仍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原因之一:大陆因素仍将继续主导两岸关系。尽管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复杂多变,尽管台湾问题的国际背景错综复杂,但大陆始终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因为大陆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军力增强,国际地位、威望提升,是主导两岸关系的最基本条件;是震慑、遏制“台独”势力膨胀的坚强力量;是影响、促进台湾民众逐步认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决定性因素。

原因之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已成民意主流。这些年来,两岸关系时有波折,台湾民众越来越明白了两岸关系能否良性互动和稳定发展,事关台湾民众能否“安居乐业”这个重要的因果关系。当前多数台湾民众仍希望“维持现状”,但并非是反对统一。而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反对“台独”,则是不希望两岸“兵戎相见”。因为“台独”将使两岸付出沉重的代价;绝大多数台湾民众需要两岸交往交流,因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强盛的唯一途径。

原因之三:利益驱动将继续促进两岸交往。十多年来两岸经贸、文化、人员往来和合作,已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实惠。“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商界、学界甚至是政界人士的共识。当两岸开启交流初期,来大陆的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政治、经济不无担忧,而十多年后台胞再次赴大陆,他们担忧的是今日的台湾政治、经济。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在问:台湾的希望和未来在哪里?

(二)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仍将难有重大进展

原因之一: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权谋性决定。初掌政权的民进党,由于其仓促上台、准备不足,解决内战、稳定政权必然“首当其冲”。故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并没有打算“有所作为”,而是采取了“既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又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策略与我周旋,并以“让美国满意,让国际社会接受,让中共找不到任何借口说我(台湾)挑衅”的三原则处理两岸事务。陈水扁将“避免两岸战争”和“稳定台湾政局”作为其最大的政治责任,避免两岸直接的冲撞与对抗。

原因之二:台湾政党左右“拒统”政治力量,台湾政党政治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基本形成,90多个政党的力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经济,包括两岸关系,“一党独大”或“一党主控”时代已经过去。而“反共拒统”是现今多数政党的基本立场。民进党执政是“朝小野大”的格局,陈水扁是“弱势总统”,难以“一手遮天”。更何况,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主要政党“反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立场与民进党并无二致,民进党恰好以此为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借口,称之为:“岛内政党共识”。而且,民进党内部“急独”政治势力虽不占优势,但确对民进党有牵制作用。

原因之三:美国对台湾政策支持“分裂”、“拒统”。50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台政策始终是扶持、支持台湾“分裂”、“拒统”,美国已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没有美国因素,两岸统一的障碍将会消除一大半。2001年美国布什新政府主政的对台政策本质上没有改变,仍呈现“三性”,即“两面性”(政治上向中国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军事向台湾承诺依《与台湾关系法》军售不变)、“平衡性”(台湾不宣独、大陆不动武)、“战略性”(以台制华,将台湾作为美国掌控亚太主导权的战略棋子)。布什的对华对台政策从模糊趋于清晰。即中美非“战略伙伴”关系,而是“竞争对手”,美国将继续依《与台湾关系法》“尽一切必要力量帮助台湾自卫”。

(三) 两岸和平统一形势复杂,须警惕危机发生

原因之一: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不成熟易生误判。民进党历经14年在野党历史,其主要矛头对准国民党,同国民党政争的主要方面多为台湾内政。而长期以来,民进党几乎与大陆没有实质性的沟通和接触,对大陆了解甚少。近几年,民进党开始着手重视对大陆政策的研究,但毕竟时间太短,掌握的资讯不足,研究不深。现今制定出台的有关大陆政策显示不成熟、不定型、不完整,而且多为“急功近利”,多为反对而反对,甚至有时情绪化,反映了双方的“路数”不是十分清楚的娴熟。民进党在这种形势下很容易发生误判而导入歧途,造成对抗。

原因之二:“急独”势力时而猖獗易铤而走险。民进党执政后已策略性的将“中华民国”与台湾视为一组相同的概念,强调“维持现状”即是“实质台独”。但在民进党掌握的权力中,不仅与“台独”政治理念、政治路线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在选票左右政治的台湾,民进党要巩固执政、连续执政,也离不开“急独”票源。而且,民进党的“台独”根深蒂固,“台独”党纲依然是党内最大的“神主牌”,代表民进党基本教义派的“急独”势力时而“铤而走险”,由此,对“台独”势力妄乎所以可能造成台湾失控的局面不得不有所警惕。

原因之三:“久拖不决”将使非和平统一因素增加。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是大陆不允许的,台湾当局“以拖求独”更是大陆不可能坐视的。2000年2月大陆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指出:“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大陆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目的是针对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提出警示,也是对“以拖求独”提出警告。因为“久拖不决”难以保证和平过渡、和平统一,难保不在某时某个问题上“擦枪走火”。大陆将继续努力寻求政治方式,尽一切可能和平解决统一问题,以打破目前政治僵局,但这又不是大陆单方面能决定的事。对“久拖不决”的忍耐总有限度,“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两岸关系仍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不冷不热”、不容乐观。导致两岸政治关系僵持对立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台湾当局不承认、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海峡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台湾当局只有承认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和平统一才有基础,两岸重启对话才有条件,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才有可能。

2016年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1.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2.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论文

3.两岸政治关系中“中华民国”定位问题探究论文

4.浅谈“习马会”:一份无字的和平协议论文

5.民族复兴使命下的“反台独促统一”论文

6.中国发展战略与地缘政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

7.浅谈“习马会”各自主张的落脚点,说明了啥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