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真实故事3篇
80后创业真实故事1
创业征途上每迈出一步,都提前周密部署。这个弱小的闽南农村女孩精心“设计”着自己早教创业的每一个步骤。林留芳的创业经历,似乎少了些冲动,但毫无疑问她的规划意识会给青年创业者带来不少启示。
屡屡转折萌生创业冲动
从一个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激情澎湃的创业者,虽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内的三次“转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她坚信自己所熟稔的艺术专业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
在读大二时,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她接到这样一份兼职家教:要将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男孩送上电子琴大赛赛场,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如果从识谱开始,显然来不及,只得大胆地从视听起步。她选择《洋娃娃之梦》这首经典曲子,自己先用电子琴演奏多次,然后再找来其他不同的乐器一一演奏,让小男孩深入理解这首曲子。泉州师范学院—池店—洛江区万安街道,那个冬天,这个弱小的女孩子就是在这“三点一线”的公交车上颠簸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男孩子最终获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从小就向往教师职业的林留芳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信心。从此,她开始更多地接触音乐兼职家教,也愈发感觉到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极为广阔,开始有一种朦胧的创业冲动。
然而,仅有的那点冲动显然没将林留芳推向创业浪潮。大学毕业那年,经过为期三个月、“20∶1”的残酷竞争,她进入厦门一家知名的教育机构,成为幼儿部的一名教师。但是,因为感觉到全封闭的教育模式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岗位出现脱节,三个月后,她果断放弃了月薪超过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旋即,进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她每天重复着接电话、接待学生、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不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培训机构有不少都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她再次主动“下岗”。
日日走访“生”出创业计划
积蓄了足够的创业冲动能量,林留芳却一点也不冲动。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对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2004年年底,她开始酝酿周密的创业计划。接下来的日子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姑娘蹬着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走过每一条街道,钻进每一个巷子,拜访每一所学校、闯入每一个小区,在跟保安聊天的过程中掌握小区的入住率、学校的就学率。白天在外调查,晚上分析数据。悄无声息的三个月后,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场调查,撰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一个饭后的夜晚,林留芳将这本计划书递向父亲。作为长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女儿。多年经营菜摊子,家里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创办一个艺术培训中心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一夜,父女俩有了一次长谈。“孩子,这就当是提前给你的嫁妆吧。”最终,父亲将一张有2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着父母劳作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林留芳告诉自己:创业只许成功。
“步步为营”赢得持续运作
然而,20万元启动资金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更需要一种谋略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了租到自己花了两个月才找到的颇为看好的办公场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东的办公室。可对方张口就要她将整幢5层楼全部租下来,压根没将她这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10多次推门而入,每次都被“请”到门外。然而,“认死理”的她还是赖在门口,拉着对方的员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楼层,必将带动整幢楼走向热租。最后对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动,双方签下合约。
如果说租场地靠的是“步步为营”以理服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广告位“争夺大战”似乎靠的是胆识。林留芳的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后,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进来,整幢楼被抢租一空。随之而来的是,外墙广告位变得炙手可热,费用水涨船高。由于费用偏低,对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换她的广告。虽然遭到拒绝,但仍有一家相当强势的企业乘虚而入,派5个工人偷偷地将艺术培训机构的广告“摘”了下来。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的林留芳也丝毫不示弱,一边脚踩广告牌讨要说法,一边报警求助。当时,一个体重不过40公斤的弱小女子与5个大男人怒目相视。经过协调,她保住了其中一个广告位。林留芳感叹,当时斗胆做点挣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更为关键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阵脚。
同时,一股不言败的坚韧劲让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业危机。精打细算,折腾了几个月,培训机构的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可林留芳已经是身无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筹划着每一分钱的开销。房租和工资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训费。可是因为名不见经传,出现招生难,刚起步时她的培训机构里老师比学生还多。这些老师都是她好不容易从各地挖过来的,深谙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将人留住。本来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处举债。
正是靠着自己规划意识和敢拼的韧劲,她的培训中心已经从雏形迈向机构化运作,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敞。如今,已经有356名学生从她的艺术培训中心走出来,走进艺术的海洋。
80后创业真实故事2
为了解“80后”大学生乡村创业的现状,27日笔者驱车到广东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聚史村,到达该村已是傍晚时分,山村人家烟囱飘起袅袅炊烟,天边一轮圆月已高高挂起,山脚下泥泞小道旁养殖场,隐隐约约传来几声“哞……”。
黄研彭、陈日暖、黄祖鼎分别是江苏畜牧兽医学院、广州海员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准“80后”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赚得第一桶金后,毅然放弃原本优厚的工资待遇,回家养牛创业,他们的决定让家人不解,但是他们执着的创业精神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当地村民称之为“牛司令”。
2008年7月,该村一个简易牛棚动工建设,引起村民的关注。几个月后,村里3个大学生毕业生从山东领回几十头杂交小“洋”牛当起“牛倌”,一时成为当地新鲜事。时隔一年多,牛棚里三位稚气的“80后”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年的磨炼,已跟着当初的小牛犊成长起来了。
说起当初创业经历,陈日暖和黄研彭皱皱眉说:“最艰难的时期挺过来了。”他们说,养牛的潜力很大,但是出栏时间较长,刚开始养殖需要坚守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资金的维持是最揪心的煎熬。合资人都是刚毕业大学生,资金有限,又没有相应财产抵押,贷不到款,幸亏家长和亲戚的支持才坚持下来。
走进牛棚,陈日暖不时用手拨弄牛角。他说,第一次见到这些可爱的小牛犊时,打心底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几天后就把我们忙得焦头烂额。小牛犊刚买回来时,由于“水土不服,饲料不惯”患上“应急综合症”。幸亏现在科技发达,把网线拉到牛棚,用笔记本电脑网络视频即可请专家在线会诊,及时解决难题。
黄研彭说,自己是学饲料专业的,学了一些关于饲养方面的知识,但是书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乡下没有图书馆和专家,只能通过网络论坛交流,网购饲料、给牛会诊,在论坛与全国各地养牛人交流。说完他指着牛棚外面说:“后面一片种的是上等饲料皇竹草,种子是通过网上购买的。”现在,认识了不少当地养牛人,闲暇时也会聚在一起谈论养牛经验。
“80后”大学生养牛创业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通过互联网的交流,也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他们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冀平和华南农业大学农村教育硕士杨明亮为这种创业精神拍手叫好。陈冀平说,大学生创业无论成功与否,积累经验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这3名大学生回乡创业行为给当今大学生就业树立了榜样。
“牛司令”家的牛出栏了,近几天陆续来了“看”牛人,当晚九点多还有老板前来洽谈牛的价钱。
今天是元宵节,清晨,“牛司令”给笔者发来一条短信:“这几天他会带几个老板过来买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他们,通过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他们的事业也开始步入回报期。山里另一头,他们合资的另外一个养殖场也即将“圈”牛上路。
80后创业真实故事3
近几年来,大街上到处都是饮品经营店,可谓是行业的竞争非常有压力,干这行要做的出色,很不容易。可是这两名80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开了8个加盟店了。他们是怎样成功的呢?
每天,何明都会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经营点。把控产品质量,过问销售情况,检查店内卫生,还要去批发市场采购原材料,着手品牌宣传推广,考察周边市场。
考察市场后开甜品店
今年二十四岁的何明以前在重庆大学主修市场营销专业,大三时他就从互联网上发现了这个名叫“开菲尔酸奶屋”连锁甜品店的经营项目,并两次专程去北京考察其运作情况。他在北京看到,这样的甜品屋是一个全新的空白市场,几乎是开一家火一家:一个店每天要卖近500杯酸奶,收益也相当可观。
此时,恰好有人在重庆大学B校区附近开了一家酸奶屋,尽管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不成熟,生意也还算不错。何明于是坚定了投资信心,打算把这种经营模式复制到重庆。为方便以后扩张,他还多方筹资25万元,拿下了此项目在重庆地区的总代理权,从而免费获赠了一套甜品制作和封装设备———包括一台多功能智能酸奶机、一台冰淇淋机和一个榨汁机。
何明发现,很多北方人都把现酿酸奶看作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大在乎产品的价位。但重庆人的消费习惯有些不大一样,认为其只是偶尔品尝的甜品。于是,他从选址、店面形象设计,到产品定价、口味搭配,都按自己的经营理念重新进行了改进。
他的第一家店设在江北观音桥商圈步行街,而不是社区街道、住宅小区或者学校附近。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人流量大的地方,才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他把店面装修得时尚、活泼,主色调明亮跳跃,并更注重产品的口感和外观包装。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年轻客人、时尚白领等消费群体的口味。当然,理念的实现是需要金钱支撑的。10来平方米的店铺,光装修就花了1万多元。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新店开张。周末一天卖出近400杯,而周一到周四,日均营业额却只有周末的一半。季节不同,一个月下来,净利润在4000元到10000余元不等。据何明透露,不出半年,他就收回了装修费等单店投入成本,还赚了三万多元。
新店每月近万元收益
“事实证明,当初的判断和随之作出的改进是比较成功的。”按照这一思路,今年三月,何明又投入5万余元,在沙坪坝三峡广场一商场内开了第二家店,营业面积也在10平方米左右。让他没想到的是,生意比第一家店还好,开业半年来,每月都能为他带来近万元的收益。
发展八个加盟店
何明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曾多次呆在观音桥步行街的各个角落,打探来往行人的动向。他发现,新世纪、新世界等百货商场所在的“老商圈”,和以北城天街为中心的新商圈之间,主要由一条地下通道相连接,人群也就此分流,一家店根本不足以辐射整个步行街。“开2到3家连锁店比较合适。”这样,第三家店也就应运而生———位于新世界百货第5层,装修工作已近尾声,十一月二十日即将开业。
和其他饮品经营店不同,何明放弃了临街窗口经营形式。他认为,饮品销售受气候、天气等外部条件影响很大,每到阴雨绵绵或者烈日炎炎,销量就会下跌一半。
这家新店的经营形式也有了改进,何明在五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了舒适的椅子,将播放悠扬的乐曲,为顾客提供休闲、聊天场所。他不光卖酸奶等甜品,还有各种点心供客人选购。与此同时,第4家店也将在今年内开张,地址在解放碑附近。
如今已经取得重大成功的何明,还在不断的努力,开拓他的商业网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