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随笔《风俗》

2016-11-12

前几日去沂水参加了一场婚礼,对于老区我一直有些向往,山脚下零零星星的村庄,古朴的石头房子,掩映在满山的青翠之中,质朴的老乡憨憨的笑容。虽然以前也去过几次,但总觉得没有真正体味出老区人民那种特有的风情。这次去了,打算多住几天。

古老的村落,大都依山而建,山脚下的平坦之处或河边的空旷地带,都会有人家,石头的房子和石头院墙,材料来自附近的山上,都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永远不上锁的院门,随时可以推门而入,院子里大多会有几只羊和几只鸡在院子里悠闲的乱逛。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老者和妇女,只是见到他们一般都是在上山的路上或者是山下的果园里。

家里很简朴,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除了吃饭的小桌子和几个板凳,值钱的就是电视机很古老的那种。羊一年一卖,家庭的零星开支够了,鸡自然繁殖,有客人就宰上只,当然有远方的客人也杀羊。婚礼头两天请客都是自家亲戚,八人一桌,小方桌,小板凳,感觉很随意。因为夏天,不适合在家做饭,饭菜都是饭店定的。上菜之前,上十碗肉丝鸡蛋面,看上去很香。不懂规矩,当地的老乡说啥远方的客人要吃两碗,结果吃饱了,感觉很好,很舒服。

碗筷撤掉,以为宴席结束了,刚要起身,碗筷又上来了,还有糖果和染成红色的花生。 酒杯也上来了,纳闷都吃饱了,怎么还要喝酒。菜真的来了,都是大碗,头鸡二鱼三肉,这是当地的风俗,不能改,酒杯不大,但一定要满,我远,让我先吃菜喝酒。一家人满脸的真诚,想不喝都难。第二杯当地的乡亲敬酒,话不多,很实在,大家一起端杯,人家喝了等着。菜很丰盛,以鱼肉为主,几乎没有青菜,很不习惯。酒一定要喝好,饭一定要吃饱,太过盛情,本来酒量就小,直接醉了。

一觉醒来,天色已晚,主人早已经准备好酒菜等着,看着满桌的鱼肉,心中发怵。悄悄的问起邻座的大哥,“怎么都是肉啊,我喜欢吃青菜、”“有啊,这个就是,我们这边炒青菜,至少要放三两肉,放少了,让客人笑话。”无语,于是问问主家,”拌个黄瓜行不,我看屋外的菜地里有。”一桌人感觉惊讶,“你是贵客怎能让你吃这个。”并不富裕的农村,确把最好的让给客人,我见过他们的平时吃的,咸菜煎饼,或者青菜豆腐,这也是风俗。

第二天起床后没事,到处走走,满山青翠,下边多是菜园,山上皆是果树。用石头垒成梯田的形状,很是壮观,粉红的桃子,在绿绿的叶子里,漏出可爱的笑脸,诗画般的美。见有人来,果园的主人忙迎上去,顺手摘了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兄弟,新鲜的桃子尝尝,可甜了。”早就听说过,老区人民实在厚道,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水果也好,蔬菜也好,都可以随便吃,看来是真的。

一位老伯,正在往山上挑水,朴素的服装,满脸的褶皱,看上去很吃力,可不,我轻装上阵已经有些吃不消了,趁休息的时候,聊了几句。“大爷怎么还干活啊。”“不干活怎么行,今年天旱,不能看着地里的花生旱死。”勤劳的老区人民,活到老干到老,不管你多么富裕,只要在农村,不干活让人笑话的,以前我问过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孩子很孝顺,不愁吃不愁喝,本应颐养天年,但还是起早贪黑侍弄着祖宗留下的几亩山林。山区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不干活不行,这是规矩。

要喜应该是这边婚礼的最大特点,也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贫寒年代,总有乞讨的外乡人,只要有结婚的人家,便会派人寻找不管多少人,主家都会热情接待,肉鱼管够,还有酒,走的时候还有红包,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一样有结婚的,会把附近贫寒的孤寡老人请去,沾沾喜气。感觉好奇,也感觉惊讶,但细细想想朴实的老区人民,具有的是一颗大爱的心。

一种精神的塑造,必定有其厚重的土壤,只所以有沂蒙精神,与其很多风俗有关,勤劳质朴大爱,正是常年的积累,约定成一种风俗流传至今。红嫂也好,支前大军也好,都体现出老区人民骨子里那种质朴的爱,对喜欢的人或者对自己好的人,不吝惜包括生命。经年轮回,那种不朽的精神,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每个老区人的心中,我想应该永远不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