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

2017-05-16

《论语》使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它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做人标准。下面是小编精心挑选的关于《论语》的注译、评析,供大家阅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第一课时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 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 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

1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2 课外去查找《论语》,摘录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语段并背诵。

3 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一、 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 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1份):

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 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继承父亲的遗志 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 诗与政治 德治与法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

提拔正直的干部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 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文献的重要性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问者不相亏 凡事不必苛求

理解的困难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尽善尽美的追求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义与利的选择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记住父母的年纪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 处世的艺术 不要耍嘴皮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不念旧恶少怨恨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自我批评的难得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

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 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不自夸,不居功

口才可以免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富可求吗?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要冒充内行 闻过则喜

节俭总比奢侈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 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锋芒毕露就是祸 是不是愚民政策? 德行更比才能重

读书不为稻粱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 博与专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逝者如斯夫!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自强不息的楷模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后生可畏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 吃饭睡觉不说话

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 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嶢嶢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谁能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文人心态的不平

对症下药 不要盲从上级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与质的辩论 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 政府公务员守则 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 贪欲起盗心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 先事后得及其它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君子以文会友

13、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 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实行富民政策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直”也有讲究 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 恒心的重要性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 君子易事而难悦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14、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贫富都作等闲看 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 看人看大节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 思不出其位 胸襟宽广而明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怨天,不尤人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知其不可而为之

15、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要卖弄小聪明 “名”的情结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君子谋道不谋食 得之容易守成难

小知与大受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 贞而不谅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己

16、季氏第十六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礼乐征伐自谁出?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人生三戒

该不该有所畏?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君子的九种思虑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诗礼传家

17、阳货第十七

圣人的虚与委蛇 人性的问题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言六蔽 诗的伟大作用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礼乐到底是什么?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古今人物毛病谈

天何言哉? 不屑之教 丧期要不要改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尚义不尚勇 君子憎恶什么?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人过四十万事休

穷达行藏各有志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18、微子第十八

时代的病态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谁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志

19、子张第十九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日日月月有进步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 君子有三变 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圣人不可毁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20、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尊五美,屏四恶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百代馨香, 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 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D?D《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D?D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 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D?D汉 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三、《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