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背影散文阅读

2017-02-11

乡村里有平整的稻田,老黄牛在田里干活。这黄牛虽然没有荷兰牧场的黑白花牛漂亮,但是它却很勤劳,和家乡里的人一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村的背影散文阅读,供大家欣赏。

乡村的背影一:晒谷场

在老家的乡村,每个村落都有一个晒谷场,农民们在晒谷场上打场,晾晒稻谷,晒谷场成为了乡村的一个永久的记忆。

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承包责任制,晒谷场是生产队集体所有的。晒谷场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旁边有一排平房,那是生产队的保管室以及粮食仓库。

夏收、秋收是乡下人家最繁忙的季节,这也是晒谷场最为热闹的地方。人们在晒谷场晾晒丰收的稻谷,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老人们负责翻晒稻谷,还要驱赶鸡鸭,避免它们偷吃。闲暇之余,老人们就会在保管室门前的苦楝树的树荫下聊一些家长里短。

夏天的雨伴随着天边飘来一团乌云说来就来,人们急忙抢收稻谷,整个晒谷场乱成一团。一阵暴雨“劈里啪啦”朝人们劈头盖脸地砸来,把晒谷场上的稻谷淋个透湿。等把稻谷收拾停当,整个人也累得喘不过气来了,艳阳又不知什么时候从天空冒出来了,毒辣辣地照射大地,青蛙不失时机地呱呱叫起来了,那边人们还在气急败坏地抱怨老天爷做事不公。

秋收之后,晒谷场上堆满了人们冬藏的稻草料——那是牛儿冬天的干粮。晒谷场旁边是生产队当年育种子废弃了的温房,这也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所。秋夜,月光如水,我们在草堆上、温房边玩捉迷藏,把稻草弄得七零八落,招来的又是大人的一阵斥责。

晒谷场上除了是农事场所,还被人们戏称为“露天电影院”。那时候县里的电影院会定期派出放映队下乡放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们承包了土地,原来生产队的农具、耕牛分给了农家。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偌大的晒谷场被“瓜分”的支离破碎。被“瓜分”的晒谷场担负的依然是村民们晾晒稻谷的重任,不过在晒谷场上经常会演绎着乡亲们互相帮助的一幕,成为乡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若干年以后,人们有的离开了乡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城里发展去了。而晒谷场呢,则慢慢荒废了,长满了各种杂草,曾经平整的水泥地面也变得坑坑洼洼了,一派凄凉的景象。

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加强了空心村的改造,村里统一规划在晒谷场建起了农民新村,一栋栋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人们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晒谷场了,再也找不回当初故乡的影子了,晒谷场成为记忆的名称了。

乡村的背影二:露天电影院

老家村前有一个偌大的晒谷场,晒谷场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旁边有一排平房,那是生产队的保管室以及粮食仓库。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晒谷场上看电影,那晒谷场人们称之为露天电影院,在晒谷场看电影的那个场景至今还是念念不忘。

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县里的电影院会定期派出放映队下乡放电影。放映队的时候,晒谷场上便提前支起了一张宽大的白色幕布。早早得到放映消息的人们奔走相告:“放电影啰,今晚放电影啰……”那时的生产队长也格外开恩,会提前吹哨子出工以方便大家早点收工回家看电影。

太阳还老高,离放电影还有好几个小时,大人们干活还没有收工,居家的老人们早早起火准备晚饭了。晒谷场上,被大人们逼着睡醒了午觉的孩子们搬来自家的小板凳,像占领自己的领地一样,把小板凳在晒谷场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孩子们精神百倍地蹦跳开了,在晒谷场上追逐打闹,热闹非凡。那个时候,人们就盼着太阳早点西下,这才体会到等待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儿。

天色渐渐暗下来,鸟雀也早已归巢,月亮的影儿依稀出来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提前吃毕晚饭,把碗筷家什收拾停当,摇着蒲扇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晒谷场。晒谷场上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有的甚至是邻村几里地的群众也打着手电筒摸黑赶来了。

当夜幕驱走最后一抹残霞的时候,放映机旁边竹竿上的电灯亮起来了,照得晒谷场如同白昼一般。放映员打着饱嗝不知从哪个角落钻出来,娴熟地捣鼓起那台古老的放映机。老家那时还没有通电,放电影靠的是柴油发电机,放电影时,发电机就安装在晒谷场旁边的保管室里。当发电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的时候,人头开始攒动起来了,人们的目光齐聚放映机的方向,焦急地期待着。

电影开映了,人们屏息凝视,放映员照例先要放映一段科教片,时长大约摸十来分钟,大多是一些科学种田方面的科普知识。不一会儿,激动人心的正片儿姗姗来迟了,人们随着字幕念叨着片名,此时人群又是一阵小小地躁动。那时放映的都是如《地道战》、《英雄儿女》、《地雷战》一类的红色题材的故事片,但人们似乎百看不厌。小孩子总喜欢挤到电影机的旁边,看着放映员熟练地操作那会发出声音和图像的玩意儿,觉得特神奇。那时时变幻莫测的光束,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常常引得人们的阵阵惊呼。

一卷胶片播放完了,放映机旁的电灯亮起来了,趁放映员换胶片的间隙,人们在交头接耳,津津有味地回味起刚才电影中那精彩的一幕,为战争场面的惨烈而唏嘘不已,为命运坎坷的主人公而潸然泪下。有调皮的后生借着放映机的光束在屏幕上比划着各种手势动作,常常惹得满场的人们开怀大笑。

当时一部故事片《小花》很是感人。故事发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个都叫“小花”的女孩参加了革命,最终与自己的血缘至亲相认,并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并肩去迎接新的胜利。《小花》的出现,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人们记住了演员唐国强、陈冲,还有刘晓庆。从电影里,人们还学会了主题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而且是竞相传唱,风靡一时。

电影放完了,放映员在收拾放映器材,人群渐渐散去,点点的手电荧光流向各个村口,抛洒在一路上的依稀是一阵欢声笑语。露天电影院——乡村晒谷场又回归了沉寂,此时依旧是月光如水,远处还是蛙声虫吟此起彼伏……

就是这个露天的电影院,那一部部影片打发了人们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岁月,丰富了人们枯燥的精神世界。

乡村的背影三:水 车

水车静静地伫立在村东头的小河边。水车早已不再旋转, 硕大的车盘变成了黑褐色,斑驳不堪,那一道道凹凸不平的木纹像是岁月之手留下的印记。

从我记事起,水车就已经存在,那时有一首歌叫《北国之春》,“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每每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浮想联翩。每天,水车吱悠吱悠转个不停,清清的河水在水车的旋转中,哗哗地流向小溪,流进稻田,流进庄稼人的心田里……

春天来了,细雨如烟,小河两岸的榉树爆出了嫩芽,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儿。岸边的沙滩上栖息的是正在梳理羽毛的鸭子,它们的脚蹼踩着松软的沙滩,不时扇动双翅,发出“嘎嘎”的欢叫。岸边的老黄牛在低头吃草,尾巴有节奏的一甩一甩的,有时还呆立不动好像沉浸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田野里一垄垄的油菜花盛开了,金黄金黄的一片,招来了飞舞的蜂蝶,到处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春的气息。河水静静地流着,清可见底,河底的卵石一目了然,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水车是用杂木材料做成的,直径有五六米许,车盘上拴着几十个盛水的竹筒,远远望去像是系在偌大的磨盘上的铃铛。水车开始转动了,车盘沉入河水,拴在车盘的竹筒装满了水,水车盘的圆轮旋转起来,负重的轴心自然而然地发出咿呀咿呀的声响。盛满水的那些竹筒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装满水的竹筒转到最高点的时候,竹筒口正好对着水车上的水槽倾倒下来,清清的水滴抛洒出来,如烟如雾。此时,水流便瀑布般地向地面的水渠倾泻而下,涌向远方,伴随着发出的是轰隆隆的巨响,令人叹为观止!

早晨的小河往往是女人们的天下。水车旁边的青石板上挤满了人,洗衣的村姑挎着洗衣的木桶踏着轻盈的步子,她们挥舞手中浣衣的棒槌在啪啪脆响。三个女人一出戏,女人们聚在一起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谁家的闺女找了个城里的后生,谁家俩口子昨晚吵架了……家长里短、奇闻逸事,聊个没完没了,整条小河都是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只有水车在静静地听着。

秋夜,月光如水,我们跟着林生大爹坐在水车旁的小河边,看着他旱烟斗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听他唠唠叨叨地重复讲述着一些陈年往事,依稀记得讲的是关于祖辈们依着桃江创家立业的故事。我的祖祖辈辈生活都在桃江边,后来一场洪水无情地冲毁了江边的围屋,古老的围屋只剩下断壁残垣了。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水车依旧,秋夜的河面上不时泛着鱼鳞般的微光,不知是谁扔下一块小石头,静静的河面漾起了阵阵的涟漪……

水车是江南水乡一个古朴的缩影,一幅壮美的画卷,一首质朴的歌谣。水车在不知疲倦地旋转,从遥远的年代延续下来,历经了岁月的轮回,世事的沧桑。古老的水车已经融入了我的乡村,融入在我的血脉,还有我的记忆。水车记录着客家人一部厚重的历史,因为水车的背后就是一个乡村的背影。

如今,水车依旧,但早已不复转动,只化作我的乡村情愫里的一声叹息罢了。

乡村相关散文文章:

1.关于农村的散文

2.感受乡村散文

3.关于乡村的经典散文

4.关于农村风景的散文

5.关于农村散文

6.八月乡村散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