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论文
行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心理以及行为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为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一: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就是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转化为心理思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合理判断,最终达到鉴察人心的效果。同时,行为心理学也会采用一种能够改变人固有心理状态的心理发展认知思维模式,建立全新的心理认知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引导行为主体改变生活中不良行为的教育目的。将行为心理学理论应用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通过对学生行为进行行为心理学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其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心理思维模式,导正学生行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技工院校学生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特征
1.技工院校学生群体普遍行为特征。
受技工院校办学性质的影响,技工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校中学生群体不仅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还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严重者出现犯罪问题,为学生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技工院校学生群体普遍性的行为特征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初步形成自我价值观,在行为上对同伴依赖性较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对父母和教师存在抵触心理,希望在行为方面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甚至有意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来凸显自身个性;在学习方面,还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话、睡觉现象,厌学心理严重。
2.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
技工院校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自卑心理,学生受到某种原因影响对自身品质和智力等产生怀疑,存在自我否定意识,对学习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其二,抑郁心理,学生在社会压力下无力应对自身消极情绪,生活在消极心理影响下,极易发生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现象,心理恐惧而痛苦;其三,封闭心理,这种心理突出表现在学生沉默寡言,不轻易表现自身喜怒哀乐,对周边生活较为回避,不利与学生健康成长;其四,焦虑异常心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屡次遭遇失败又没有正确进行心理疏导,就会产生焦虑异常心理,对学生学习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危害学生健康。除了以上四种心理外,技工院校的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僻、逆反、厌学心理等,需要引起学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行为
行为心理学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社会的心理学研究流派。行为主义观点明确指出心理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置在行为研究方面,而不是关注意识研究。具体来说,行为就是指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的集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研究理论对学生行为进行总结,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其一,可激励性。相关研究学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全部行为都属于应急反应的范畴,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其自身各项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其对技工院校环境的一种行为反射。在这种观点中,学生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所以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外部行为进行激励。其二,自发性。行为心理学理论将研究重点放置在人类个体的行为研究上,借助相应的行为分析方式,促使人类个体自觉主动的从事某种行为。学生管理工作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各项行为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发践行好的行为,提升学生管理效果。其三,易受环境影响的性质。行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者曾在婴儿的信息变化和情绪反应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使婴儿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喜和惧随着条件反射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证明,只要对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就能够将婴儿培养成社会所期望的人。可见,人类在社会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鉴于此,学生管理人员也应该善于运用环境效应,引导学生向良性成长方向发展。将行为心理学应用于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对学生相关行为的分析,根据学生行为所表现出的特色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探寻能够有效干预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以学生典型行为为例分析行为心理学在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原因分析:美国著名心理学教育专家指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常说的效果律。学生在完成某项知识的学习后,如果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使其心理愉悦的结果,那么结果和学生之间的反应联结就会加强,反之则会消弱。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如果无法在结果中获得身心愉悦的情感,就必然会导致其与学习之间的联结消弱,影响其学习注意力。应用策略:根据学生这一行为,教师应该重新对课程进行设计,将每节课的学习时间缩短为40分钟,并指导学生进行提前五分钟的预习,既缓解上一节课的学习压力,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控制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参与机会,增加教学互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能够积极承认错误,但不愿意改正。
原因分析:这是由于学生自尊心发育不健全所导致的。心理学研究中将其称之为“应付”心理,就是在接受教师批评中,在相对紧张环境刺激下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学生的应付行为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特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积极承认错误,但不愿意改正”回避心理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应付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承认错误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反省,认为只要道歉态度还就能够弥补自身过错,进而减轻惩罚。应用策略: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基础知识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一时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育冲突最为剧烈和动荡的时期,所以应用行为心理学对学生心理模式进行导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关心学生思想发育,真诚的与每一位学生交流,在对学生展开批评时也应该注意周围环境和批评教育方式,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其次,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以积极心态去应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后,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男生群体中的个体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适当采取压抑应对策略,加强男生群体的求助意识思想教育。技工院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还有很多,如打架、吸烟、自我评价过高、浪费资源等,应用行为心理学对这些学生行为进行分析,能够找出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帮助学生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习惯,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四、结语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巨大的难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只有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理论的指导,深入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技工学校学生行为发展现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难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1.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1.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1.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2.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行为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行为心理学的论文
2.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
3.大学心理学毕业论文
4.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5.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范文2篇
6.关于设计心理学论文
7.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8.保持心理健康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