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栏目片头制作的艺术性
片头一词狭义指每个节目正式开始以前的标题短片。广义是包括节目片尾、隔场片花、节目预告、节目过场等一切用于组接正式节目的功能性短片和节目、栏目以及频道的公共形象片、ID形象片和宣传片等。片头长度一般为5-10秒,超过30秒的片头也有,如40秒、60秒的片头,一般用于大型节目或特别节目。电视片头是基于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大众传播艺术,传统的电视片头仅仅是指用纯手工电视手段来制作的为栏目服务的功能性短片(比如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案图标而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拿到编辑机上进行编辑)。而随着高新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电视片头的艺术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通过技术手段把电视片头的创意与构思,色彩与光效,构图与造型,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三维与二维结合,虚拟和现实交融,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对整个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电视栏目片头已经逐步成为集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专业传播艺术。在这种形势下,使我们不得不对电视栏目片头的艺术性做一番深入思考了。
一、电视片头的数字媒体艺术性
时至今日,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已经不是当年的手工制作模式了,电视栏目片作更多的采用的是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在电脑等数字媒体制作出由数字语言构成的原始声画素材,然后通过特殊设备把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或者直接使用数字化设备播出。也就是说电视片头的本质是基于“0”和“1” 的数字语言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性是其本质特性。从数字媒体的美学特性去探讨片头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根源,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和反理性主义、20世纪50~60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0世纪70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Video Art)。此外,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R.Rauschenberg)为代表的波普(Pop)艺术,以达利、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现代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为代表的“科学观念绘画”均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数字媒体艺术集众多美学特性与一身,但又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美学特性来概括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方面,电视栏目片头不仅继承了人类对“技术美学”的探索和对机器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且也继承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这一点可以从电视片头制作的发展看出来,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在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线性的编辑方式和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以电视受众的缺乏让片头制作的效率低下。而现在,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片头制作出来,再电视台展出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做进一步修改,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电脑上对原始的素材进行再编辑。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东方时空晨曲》的创意和设计就体现了作者对宏观世界的展示与追求,让人的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得到体现和升华,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空间流转,达到一种深刻的意境,展露一种世界的博大与人物的生机。片头的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追求和精神的体现。低廉的制作成本,对创作人员艺术素养的培养的忽视,使得让设计无法师把片头制作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如何能创作出国际化优秀的产品。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总之,数字技术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大大增强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它只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思维,随意调度声光色、音线形,并以高速度、快节奏随意调配各种各样的光效、色调、影调、拼织各色各样的构形、图案、板块,编织一个个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亦真亦幻的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碎片式的、跃动式的审美时空。从而大大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力,进入一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完全自由的艺术创作天地。
二、电视片头的视觉艺术性及表现艺术性
电视片头是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电视片头的视觉艺术是具有电视特性的美术设计。是一种具有思维空间形态的艺术造型。大家都知道在造型艺术中,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效果、布局和对比度等表现艺术家审美意境所达到的程度。在电视片头制作中,也正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表现片头的艺术性的。电视栏目片头的构图与造型非常注重追求视觉的美感效应,客观真实或艺术真实地再现主题内容,达到表达创意的艺术效果。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电视艺术一样,电视片头是一种声画艺术,也是一种表现艺术,声画的创作最终是为表现艺术主题的,没有内容的作品即使包装的再华丽也只是绣花枕头。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电视片头画面的构图已经突破传统的二维平面构图艺术,在三维动画软件的高速发展之下,电视片头的创作更多的呈现为一种三维的形式,而三维造型的核心就在于“形”的问题。在有了完整创意之后如何艺术性的表现出片头中主体的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形”的塑造中,真实性和虚拟性就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电视片头主体物的“形”的塑造是要完全符合现实物体的“形”,还是要突破现实,去创作想象中的“形”呢?我们不难发现,电视片头数字制作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塑造出根据现实的形所虚构出来的形。其实,造型的本质就在于“造”字上,创造是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照抄。三维造型艺术中处理形体结构的时候需要有处理,要“造”出有“意味”的体积和结构关系。由此不难发现,一味的仿真不如适当的创造。那么,在电视片头制作的视觉表现艺术中,点、线、面的组合,光线 ,色彩等造型因素的运用上,我们是不是要更加强调三维图形的幻想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电视片头的制作中,设计师要巧妙的利用手中的工具塑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形体的创造不再受到重力、材料和空间等物理性质的约束,设计师可以任其想象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在数字世界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片头造型艺术,给与观众的是技术变化的美,是虚拟现实的美,是梦幻世界的美,是超越时空的美。
从电视片头的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考虑,一般说来,电视栏目片头都比较短小(一般是十几二十秒),正是由于这种时间上的有限性,栏目片头在制作上特别要求篇幅短小,内容精悍,以有限篇幅表现无限内涵,因而在镜头、画面、构图、声音、字幕上非常讲究。片头是对节目内容的浓缩和形象化的设计,片头如同一篇文章的总标题,它是对整个节目内容的概括和提示。这种概括与提示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同时用电视的形象化手段加以构思和设计,使观众认识、识别和留有印象,从而使观众接受整个节目。换言之,片头的内容更讲究的是个性化和创意化。栏目片头的创意.就是用极为简洁生动的电视画面语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序组合.构成特定意境.使观众对其内涵产生认同与共鸣.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创意作为整个栏目片头包装活动的灵魂和生命之所在,是栏目整体包装的核心.只有做到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独一无二.让人过目不忘 才能在众多电视频道的众多品牌栏目中脱颖而出 为观众所识别。有人认为,栏目片头,短短的几分钟能有什么主题表现?其实,这种意识是极端错误的,好的片头一定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例如香港翡翠台《香港早晨》栏目片头,做健美操的老年妇女、打太极的老头儿、晨跑的年轻人、好奇的小孩、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急匆匆上班的市民等这些画面,形象地反映出电视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定位和诉求。
综上所述,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部分的电视片头制作艺术,其根源在于数字艺术性,日渐成熟的数字技术对其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为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电视片头制作本身的艺术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局限在一个时代,对电视片头制作艺术性的探讨只能是不完善的,带有不可泯灭的时代局限性。在这个各种技术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衍生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艺术形式交融并存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对各种电视艺术的思考也必然是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作者仅从片头艺术的数字媒体艺术本性和视觉艺术性上做了一些思考,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