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内外科幻电影差距根源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已经是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消费,人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更希望通过这种视听享受来放松心情,提高审美。近些年的影视呈现着繁盛之势,而欧美国家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尤其是科幻系列的电影。可转而视之,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幻电影却略显冷清,一直没有大片上映呢?
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谐的中庸理念、以民为本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支撑了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但这样封建锁国政策,使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潮流,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的科技认知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
灌输国人的思想局限于巩固统治地位,使在某一程度上国人的思想过于保守缺少自由想象力,这和我们目前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时迟滞的思想已根深蒂固科学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
而西方早早就开始鼓励年轻人发明创造的精神,早在1624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
西方电影业的发展潮流数十年已经十分纯熟,制片方敢大胆投资并勇于挑战各种创想极限。虽然早期的美国电影如今看来只不过花拳绣腿,技术十分粗糙。可他的进步是不可小觑的。乔治·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时,他的团队为了得到更好的影片效果,时任美术指导的John Knoll率程序小组创造了各种图像滤波效果,从而使电影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而这位美术指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的创始人。而现在普遍使用的非线性编辑模式,也是卢卡斯公司技术人员的发明。这些事情,国内电影产业望尘莫及。目前使用的,也都是外国的软件,外国的技术。
现在的科幻大片《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变形金刚》等等科幻大片,哪个不是全球票房的霸主呢。中国近些年电影的票房一直凭借着武侠类与爱国类的题材而居高。我们不断重复着那些繁盛的历史,企图通过复刻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幼时记忆再次博得掌声,却迟迟不向时代的前沿迈进。中国和美国这方面的差距,与我们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民族不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从我们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中便可看出,我们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可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专制制度却成为了我们发展的羁绊。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使封建枷锁中的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世界。从鸦片战争战败列强打开了我们近代的大门以后,中国人才开始觉醒,开始认识世界。我们在历史中摸打滚爬,50年代才建立起新的中国。这时的欧美早已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虽然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有了突飞的发展,但几千年根深蒂固至今无法完全散去的封建教条思想仍是困住我们思想创新的精神枷锁。我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上还是与欧美国家有着教育上,思想上,理念上,文化上,科学技术上等方面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科幻影视业发展是缓慢的,落后的,想要快速发展赶上欧美科幻电影的脚步,仍需要时间。
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电影体质也有不同。因此在各个国家的电影交流方面难免会有文化冲突,这样不利于文化的借鉴。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在国外有着不错的反响,可中国却不通过审批。官方认为该片子具有悲观主义论调,会宣传反动,并有暗讽我们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现状的怀疑。
中国科幻电影崛起之路举步艰难。本作者认为还与中国电影制片方的固步自封,满于现状的认知态度有关。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刷新了北美票房的记录,唯美的画面,栩栩如生的描绘了纳维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英勇迎战的场面。卡梅隆运用精湛的3D技术完成这部经典之作,通过电影极其巧妙的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又感动的故事。影片中纳维族与侵占其领地的人类之间的战争有很深的现实教育意义。陈凯歌导演在评价该电影的时候却说:“这部片子是冷的,而我的电影是热的,拍出热电影就能有观众。”这样的评价未尝不令人感到无奈。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本作者认为西方科幻电影的设计元素多半源于自然动物和世界各地的古老传说。它们汲取其中的精华,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畅想创作。影片中人物与古老传说中的精灵形象完美的结合。赋予人物精灵特征的外貌,同时又具有精灵的能力。加以超豪华的场景设计,高投入的特技效果,科幻电影中的设计元素与现实设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既融入其中,向观众呈现精彩的视觉画面。同时又各有其魅力,回味无穷。极富有艺术美感。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影片当然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转而言之,中国的电影题材却相较狭隘,只是借以古代人的创想为核心进行延展。并未放眼于世界去博取更多的设计元素。同时中国的现实设计又较为落后。这样设计元素无法与现实设计良好的结合,加大了科幻电影创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