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在大气中是怎样来的?

2016-11-30

晕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卷云、冰雾等)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组光学现象。那么,晕在大气中是怎样来的?

“晕”的出现虽然让人感到奇妙和异常,其实它是大气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当冰晶云存在时,云幕上日、月周围出现的圆形光弧,叫“晕”(hale)。它是由悬浮于大气中的冰晶对日、月光的反射和折射形成的物理现象。色序与副虹相同,即外紫内红。以太阳为中心的,称为“日晕”,以月亮为中心的,称为“月晕”。常见的晕有22°晕和46°晕。

晕与天气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天气谚语云:“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天空里有晕出现,表示观测站处在气旋的前端,距地面暖锋约几百公里。随着地面暖锋向观测站移动,伴随而来的天空将是云层愈来愈低,风力愈来愈大,并逐渐开始降水。但当气旋边缘经过时,则不一定有雨,而可能只是风力增强,风向改变。

此外,在热带气旋外缘,如果有卷层云存在,也会形成晕。所以在台风季节,低纬度地区看到天空有卷层云和晕存在时,台风将可能来临。

晕天气术语

最初的天文学,晕是指盘状星系(类似银河系)周围包含球状星团和一些特殊恒星的一个球型区域。后来,晕扩展为以暗物质的引力影响占支配地位、将星系包容在内的更大的球形区域。

当天空中有由冰晶组成的薄的卷云或卷层云时,在日、月周围会出现一些以日月为中心的彩色光环和圆孤,称为晕,常见的晕是视半径为22”和46”的圆环,色彩排列是内红外紫。

晕是由于日月光通过云中冰晶折射或反射后再到达人的眼睛而形成的,由于冰晶形状、分布,光线通过冰晶时的路径各不相同,晕的形状也就十分复杂,仅以22°晕为例来讨论其形成过程。云中冰晶以六角柱状和六角片状为主,在六角形一面上,每个内角为120°,此即相邻两侧面的夹角,相间两侧面的夹角为60°,六角形面与侧面间夹角为90°。光线通过冰晶时发生的折射与光线通过棱镜时的折射相同。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当天空悬浮着的六角柱状冰晶呈直立形状慢慢下降时,太阳光经过顶角为90°棱镜折射,最小偏向角在46°附近,从而形成46°晕环,其色彩排列与22°晕相同,只是由于光线较弱,有时呈现暗淡的白色晕环。实际上,大气中冰晶取向是随机分布的,当月光倾斜穿过云层时,总会在某些冰晶中发生上述折射现象,当天空中冰晶数量很多时就可以出现以日月为中心的晕环,

但由于冰晶在整个天空分不均匀,冰晶的某些取向很不稳定,造成晕环有时不完整,只能看到一些弧形光带。

日月光有时经过冰晶反射后进入人眼,也会形成白色的晕,由于冰晶取向多样,折射反射过程复杂,就形成了多种多样晕的现象。

晕出现在卷云和卷层云中,往往与锋面云系相联系,在冷暖锋前部,由于暖湿空气沿锋面抬升,在高空形成卷层云,随着锋面推移,在锋面过镜前后就会出现降水和大风。因此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

当代气象科学实践表明,在天气由晴转阴雨时,人们先看到卷层云,而后天空出现会产生降雨的中低云。出现了卷层云,就得看其后的中低云是否发展,若发展,其结果就是要降雨。这就是判断日月晕后是否有风雨的主要征兆。无论是接连数天的晕还是昙花一现的晕,都应看晕后中低云的发展速度。中低云发展移入快,降水来得快;发展移入慢,降水也就栅栅来迟;不移入,则不会有降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