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科学论文

2017-06-16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小编整理了电影中的科学论文,欢迎阅读!

电影中的科学论文篇一

秩序感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秩序”是事物存在、变化、运动、发展的一种规律,即有序性。处于人们身边的秩序现象随处可见,无论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还是事件的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性结构是平衡态的,在形式上容易使人联想起秩序的存在。“秩序”表现了人的审美心理趋向和形式要求,阿恩海姆曾经论述:“人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其中也包括艺术创造能力)寻找的是秩序。科学的使命是在多样化的现象中提炼出有规则的秩序,而艺术的使命则是运用形象去显示出这种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1]贡布里希在其撰写的《秩序感》一书中曾经提出:人们在观察事物周围的外界环境时,还应该参照它最初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规律所作出的预测,来判定其接受到信息的最终含义,人们将这种事物所谓的内在预测功能称为秩序感。可见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在视知觉的建构过程中都具有秩序化的特点。电影艺术的“秩序感”属于视觉审美心理学的范畴,是人们感知和创造电影艺术形式美的过程,并且体现于视知觉的建构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和平衡感。

一、电影艺术“秩序感”的产生

在电影艺术中人们所体验到的美以及对秩序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贡布里希认为,我们应该把意义上的知觉与秩序上的知觉区别开来。其中意义上的知觉具有理性的成分,来自于人们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而秩序上的知觉则与人们生物活动体能相联系,更多的来自于人们体内有序的参照系,即人的知觉。所以,有秩序的发展过程是任何事物必须经历的变化过程。随着行为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行为逐渐掌握了规则的、系统的传达形式,而这种形式则可以使用数学的关系进行表达,通过人们头脑的衍变将极其复杂的感觉刺激转变为有序化,同时能够针对众多数学形式的理解作出选择和判断。以上说明,人类拥有着极为强烈的秩序感和对秩序的喜爱。在这里所说的秩序感,就是人对秩序的一种基本感受,是人们基于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感受。

(一)电影艺术审美过程中视知觉的基本特性

在电影艺术的“秩序感”中所指的感觉,已经包括了感觉与知觉这两个方面。托马斯•L•贝纳特指出:感觉是人们将周围环境的刺激信息传入头脑中的手段,而知觉则是人们从汇聚众多刺激的信息中整理、提取出于自身有用信息的过程。[2]波普尔也曾经提出:首先是在儿童或动物的身上观察到了一种对于规律性的强烈探求,然后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发现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不断地积极探索各式各样规律的存在。[3]电影艺术则是人们进行这一系列探索的成果之一。这里所提到的针对客观规律性的强烈探求,其实就是对事物发展“秩序”的一种需求,人们外部的文化机制和所存在的生物机制是这种需求的主要来源。电影艺术的视知觉中主观性探求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视觉心理的反应以及视觉感受的不同,其所拥有的视知觉反应则取决于电影艺术在传递什么信息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心理趋向。只有当电影艺术的视觉感受与人们的心理知觉取向相一致时,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

对电影艺术元素充分、恰当的运用,体现出了视知觉的特性影响电影艺术的审美过程。通过对受众的心理结构和视觉感受的分析,不断锤炼电影表现元素与艺术语言的每个细节,从电影剧本的创作、分镜头的切换运用到摄影空间的巧妙搭接,使得电影中每个表现元素都能够充分融合于有限的镜头画面上,从而在观众心理上产生反射,促进观众和电影作品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不断深化电影的艺术内涵。

(二)“秩序感”存在于电影艺术语言表达之中

贡布里希在著作中指出,人们应该仔细分辨事物周围的环境,参照其初始对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作出的预测,以确定人们最终所感受到的信息的含义。并把这种存在于事物内在的预测功能称为秩序感。电影艺术中各种镜头和表现风格都具备不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信息,灵活运用电影镜头语言并与电影风格表现一致,能够使得电影画面语言传达呈现出某种可延续的规律性,这样在电影艺术的视知觉传达上就有了“秩序感”。

秩序感是有机体在为自身生存所进行的抗争中诞生的,在知觉活动的框架下,秩序感存在的总体环境是有序的,以此作为从规则中进行分辨有机体偏差的参照。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关系:人们观看电影时,会伴随着音乐或画面的突然响起或中断而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产生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打破原有的秩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使人们产生听觉或视觉的特殊感受,而这里的特殊感受则是电影音乐和镜头画面的艺术趣味所在,也就是说电影艺术所表达的图像秩序生动地反映了人的审美心理秩序。电影艺术中产生的“秩序感”和视知觉的建构不分先后关系,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秩序感使得人们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体验或视知觉经验,同时视知觉经验也能引导人们去感受秩序感,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人以往的视知觉经验、心理取向与电影艺术中的“秩序感”呈现一致时,人们认为这种“秩序感”则是美好的、真实的,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审美乐趣。因此人们的视知觉经验对电影艺术“秩序感”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此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创作原则。

二、电影艺术中“秩序感”的特性分析

贡布里希认为,作为客观存在的“秩序感”,是人们与生俱有的适应和感知秩序的生物遗传的本能,能通过主体对存在客观秩序的感受来传达出对周围世界的认同感。电影艺术的“秩序感”是人类自主地选择和适应周围客观存在的秩序的结果,依据电影艺术的视听传达特点,决定了其艺术语言中的“秩序感”具有均衡感和规律性的审美心理特征。

(一)电影艺术“秩序感”的规律性

电影艺术“秩序感”的规律性主要体现于故事安排、构图画面、色彩风格、音乐音效以及镜头空间布局的剪辑与排列组合上,它们之间可以是相对静止而有序的规律,也可以是不断变化、发展运动的规律。贡布里希的理论在这里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他要求把周围客观存在的有机体视为具有能动性的机体存在,其运动、发展和变化是在其内在秩序感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不是盲目的活动,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在电影艺术中经常看到,电影中人物的审美心理秩序与镜头画面形式秩序的安排进行同构的过程,最终使得电影作品得以完成。而这里所说人物的审美心理秩序,则是指人类自身生物体存在的秩序性和对客观秩序的存在主动地去感应、适应以至偏爱。从电影艺术的审美角度看,有的镜头拍摄按照镜头画面语言的特定规则灵活多变,富有愉悦灵动的秩序;有的电影艺术语言则安排得丝丝入扣、严谨规范,具有一定的理性秩序;有的电影色调风格赋予一定的情感意味,使得电影艺术的情感与秩序感紧密相连,较大面积持续地运用冷、暖色调对于营造电影的整体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视听语言本身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写实的影像体现与音乐、音效的同步发展是秩序感自然性的体现,是人们的听觉与视觉所包含的内在的规律性所形成的视听效果。

(二)电影艺术“秩序感”的平衡性

作为电影秩序,本身具有一种平衡美,是一种艺术的形式秩序,因此平衡感是电影艺术秩序感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人们大量的审美实践证明,所谓电影艺术的高潮桥段是来源于介于理性化、规范化和冲突跌宕之间的故事情节安排和画面语言的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而太过于起伏动荡、冲突迭起的剧情安排又容易让人产生因知觉超负荷而带来的厌烦,使得观众停止进行欣赏。从电影艺术中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将平衡感进行理性的安排,是通过镜头的运用、色彩衔接、图像处理、音乐剪辑等要素的互相搭配体现出来的,能够拥有极佳的审美舒适度,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所需的信息,并与之融合达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秩序感”对现代电影艺术发展的启示

“秩序感”是先于电影艺术之前就客观存在于人们的视觉经验里的,因此,电影的秩序化也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中电影艺术审美内在的尺度是秩序,而这种秩序则是和谐、变化、发展的统一,始终是与平衡性、稳定性相联系的。秩序就是人类有序化能力的体现。例如,电影秩序化的代表作品《盗梦空间》,其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是它将秩序与哲学和艺术进行充分的融合,是艺术秩序与秩序艺术同构的最佳代表之一。剧本的科学化、理性化安排,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发展,神秘的色彩搭配和时空的纵横交错组成奇异的视听画面,里面没有任何表现性的成分出现。对于主观意识、镜头画面、音乐等的排除,使得观众主动地依照电影所需秩序表达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解读,让观众将艺术理性的形式秩序之间的互相交错进行联想。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作品以艺术秩序化的形式来表现电影的艺术特征,为了使电影语言容易让观众接受,作品尝试以观众的视角去创造时空、角色活动以及处理视知觉的平衡,电影艺术表现语言可以理性地理解为知觉与视知觉的重构、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以致观众所察觉到的秩序感是一种因精神作用而不是知觉作用引起的秩序类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电影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电影艺术的审美观念在人们心中悄然变化着,新媒体、新媒介以新兴技术的姿态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面对新媒介技术的挑战,对现代电影视听艺术表达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利用“秩序感”的自然属性——对秩序感的欣赏和认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电影艺术的审美秩序和视觉规律进行把握,是发展现代电影艺术的一条有效途径。电影艺术在未来的创作发展中,要做到电影艺术的心理定向和视知觉经验、形式和内容、节奏与平衡等关系的统一,才能真正促使观众和电影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体现出电影艺术的整体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电影中的科学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