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对比论文
教育在国家和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将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篇一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对比
【摘 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至今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进行对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现状
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多元文化融入到我国现有的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中去,把我国的高等院校提升为国际高水平院校。这是系列行为的总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此为借鉴发展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日本大学的国际化从当初的“从海外学习”转为扩大留学生数量和充实外国教师的师资力量,以实现教育和研究水平的高度化。日本政府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主动面向国际市场,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经济的人才。本文将以政策及现状为视角,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
1.1 国际化与全球化。要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必要区分国际化(intem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两个概念。国际化是由英语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翻译而来的,而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至少从1883年开始被使用。全球化一词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被使用,伴随着1989年柏林城墙倒塌及90年代信息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文化等的全球化急速推进,给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他们的概念是不同的。阿部(1997)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社会性地缩小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增大,它的概念与有满足一定基准,进入国际社会及提高自己国家对其他国家影响力含义的国际化有明显区别的。杨旭辉(2006)认为他们所指称的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全球化多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而国际化则多见于教育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范畴。[1]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特性。教育国际化是第2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行为或过程。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强调国际通用性的同时,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性。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演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初意义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是人们渴望了解外在世界、与本国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以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支撑各民族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考虑。而今,当前的国际化运动已不再以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等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基于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日益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国际化的商品,从而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价值追求。就本质而言,今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市场规则的合理流动,是一种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逐渐演变,日益成为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商品。
2.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对比
中国:从广义上讲,中国教育自发端至今就是一个逐步国际化的过程,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40-1911)、“明辨择善”(1911-1949)、“向苏联学习”(1949-1958)等阶段,改革开放后国际化进程加速(1978年至今)。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指导方针,其实质正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到:要从“三个面向”出发,确定教育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教育的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鼓励和支持,标志着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管理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日本:早在195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就提出了推进国际交流的初步设想。在1965 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所期望的人》咨询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阐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点、措施、必要性与意义,主张把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教育的国际交流、国际理解、国际合作及为此而采取的制度化对策,而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是其中的重要课题。[2]1984 年2 月,首相中曾根把它作为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五项原则之一,在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文中提出:各领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趋势要求教育适应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综上,在4次的咨询报告中,都将国际化列为重点课题之一,为日本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政策基础。1988年日本教育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正式肯定了“教育国际化”作为指导原则之一的地位。日本政府2008年度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共同发表了《30万留学生计划》,内容之一是:把日本作为世界开放国家,作为开展扩大与亚洲、世界间人员、物、金钱、信息流动的“全球战略”的一环,在2020年时接收30万人留学生。2010年6月日本政府发表了作为今后10年经济指针的内阁决议―《新成长战略》,其中提到:促进与亚洲及世界的大学、科技、文化、体育、青少年等的交流合作,推进培养能活跃在国际上的人才。《面向21世纪日本复活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中把培养全球人才和扩大招收高水平人才作为战略之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方面,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的话,差异概括为两点:一是日本对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出台比中国早,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比较丰富;二是日本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手段,政策的力度针对性强。
3.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对比
中国:2010年年初举行的中国教育部外事工作会决定,今后继续鼓励国内院校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并恢复自2006年已中断了约4年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同时,会议还发布消息说;目前已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367个,加上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委备案的合作办学项目,总数超过1000个。2010年全国范围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近2000个(其中本科1101个,高等教育占872个)合作项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子的加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多已成必然趋势,欧美各大学,包括号称世界顶尖的学府,都已经放下了架子,纷纷涌向中国,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援助中国教育发展,顺带从中招募优秀学生。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高校几乎同步招生,而且实施“3+1”或者“2+2”这类办学模式,即在国内读2-3年,再到国外读2-3年,实现自己的留学梦想。“3+1”或者“2+2”的教学模式缩短了海外求学时间,节省了成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虽已有国际化趋势,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设置,但是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过多地追求了“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忽视了“实质上”的国际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国际化技能和素养不高。有的院校使用教材落后、师资团队力量不足、教学理念方法陈旧,难以培养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日本:2003年,日本招收留学生的数量为11万人,1983年达成《10万留学生计划》。2009年招收留学生数量超过了13万人。在海外学习的日本学生数为大约7万5千人,近年来呈减少趋势。现在,日本采取重视交流的双向型留学生政策,即同时强化接收和派遣两方面。开展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环球30),把东北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等30个大学作为重点资助对象,让每所大学确定重点国家,在该国设立海外大学共同利用事务所,来促进与该国的交流。充实海外留学的学分互换制度和奖学金等的经济支援。日本通过环球30计划,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使国际化程度更高。如:东京大学2009年5月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为2555人,计划到2020年增加1000人达到3500人规模。充实方便外国人学习的招收环境,以吸引来更多优秀的外国留学生。于2011年10月设立仅使用英语能取得学位的学科专业,进一步强化留学生的招收制度。如今,推进《30万留学生计划》过程中,如何确保留学生质量成为关键。日本政府还努力培养从事国际教育交流的教职员人才。1968年设立的JAFSA(国际教育交流协议会)是日本唯一进行国际教育交流的网络组织。与政府承担留学生支援事业的JASSO(独立行政法人学生支援机构)一起,40年来一直在日本国内外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与中国相比,日本高等教育机构更加积极致力于招收国费及私费留学生和派遣本国学生,可以说国际化程度更高。
4.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加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才能建设一批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的激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在国际间流动、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最急迫的需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及成功经验,对发展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 (1998年1月1日)
[3] (日)阿部美哉(1999)「グロ�バリゼ�ションと大学の国�化」『IDE �代の高等教育』1999年7月号、pp.5-11.
[4] 任丽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73- 76.
收稿日期:2011-12-10
天津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育苗基金资助,项目编号LGYM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