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莸怎么养 蒙古莸的药用价值
蒙古莸为落叶灌木,高1—2m。花粉红色。核果卵球形,密被短柔毛。那蒙古莸要如何养殖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蒙古莸的养殖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蒙古莸的养殖方法
出苗前管理
蒙古莸种子小,千粒重仅12克,种子顶土力弱,应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掌握浇水次数或用喷壶喷洒水保湿降温;出苗期适宜温度15℃-28℃,出苗期要注意干旱高温造成“闪芽”;土壤粘重、板结、龟裂都会造成出苗不整齐或缺苗断拢,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幼苗期管理
蒙古莸出苗后适当控制浇水次数,每隔6-7天浇一次水,土壤见干见湿,促使根系发达、植株粗壮,此时六对真叶进入高生长期,进入九月减少浇水促进基部木质化。注意幼苗期往往杂草先于幼苗出土,及时进行中耕锄草,确保床面无杂草,使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花期管理
蒙古莸在七月中旬,幼苗高40-50cm,开始开花。此时减少浇水次数,可提高种子饱满度、促进枝条分蘖增加冠幅。蒙古莸种子边成熟边开裂,要及时采摘。
保护性管理
幼苗期小地老虎为害蒙古莸幼茎,除此之外,一般无病虫害。处理办法是采用人工捕捉或拌毒饵诱杀。秋季少浇水,提高枝条木质化程度,增强越冬能力。越冬后部分嫩枝略有抽稍,开春剪掉抽稍部分并进行树冠整形。
蒙古莸的药用价值
入药部分
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中药切段备用。
蒙药粉碎用。
药材鉴别
性状全株由基部呈多分枝,基部木质化,枝条圆柱形,稍扭曲,长15—40厘米,直径0.1-0.4厘米,节间距约2—4厘米;表面紫褐色,近基部渐为浅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灰绿色叶痕。短叶对生具短柄,多脱落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淡绿色,下面灰绿色,均被短柔毛。气微;茎枝嚼之微甜;叶以手搓后有蒿子气,味微甘、微苦。
化学成分
本品含萜烯类化合物及八种脂肪酸等。
性味
中药味甘,性温。温中理气,祛风除湿,止痛,利水。
蒙药味甘、苦、辛,性温、软、轻。祛寒,健胃,止咳,壮身。
功能主治
中药治脘腹胀痛,消化不良,风湿痹痛,小便不利,浮肿。
蒙药治“巴达干”病,消化不良,肺寒干咳,浮肿。
用量用法
中药3-9克,水煎服,或单用煎水代茶饮;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蒙药多入丸散剂。
蒙古莸的形态特征
枝
蒙古莸落叶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高0.3-0-1.5米;嫩枝紫褐色,圆柱形,有毛,老枝毛渐脱落。
叶
蒙古莸的叶片厚纸质,线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全缘,很少有稀齿,长0.8-4厘米,宽2-7毫米,表面深绿色,稍被细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柄长约3毫米。
花
蒙古莸为聚伞花序腋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深5裂,裂片阔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花冠蓝紫色,长约1厘米,外面被短毛,5裂,下唇中裂片较长大,边缘流苏状,花冠管长约5毫米,管内喉部有细长柔毛;雄蕊4枚,几等长,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长圆形,无毛,柱头2裂。
果
蒙古莸的蒴果椭圆状球形,无毛,果瓣具翅。
蒙古莸的花果期8-10月。
蒙古莸的生态习性
蒙古莸生长在海拔1100-1250米的干旱坡地,沙丘荒野及干旱碱质土壤上。
蒙古莸在草原带的砾石山坡、沙地及沟谷地生长。
蒙古莸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