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2017-03-02

美术教育目的反映的正是国家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它影响着教育观念及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因此对美术教育目的研究就很有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职业美术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职业美术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同时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需要改变教育理念与方式,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包括强化学生美术基础并鼓励创新,加强不同艺术学科与美术的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同时教育者本身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

论文关键词:职业美术教育;基础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一、强化基础,鼓励创新

职业美术教育很多学生是在临时应试或没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情况下考进学校的,若不能打好这些没有专业背景学生的基本功,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也会阻碍学生自由发挥创意或设计。

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必须强调的。素描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传统的素描教学是强调“技法”,学生对于作品的表现可能准确形象但却缺乏艺术性冲击力,没有创造或创新,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刻板成见。所以教学之初强调技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快上手,熟悉掌握必要的技巧,但要以发展标准去衡量学生作品最终的表现力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绘图软件确实能简化或完成一些素描所需要的基本功,但如果过分依赖而缺乏实际的素描实践,终究培养不出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造表现力。

色彩教学更注重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规律的同时,拓展色彩感知,主动地运用色彩规律进行个性化表现。不同人对于同一色彩在视觉与心理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着个人差异与主观感受,也就是主观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梵高与塞尚之别。作为色彩教学,让学生去发掘内心的自己及自身对色彩的理解,而不是以简单固定的色彩规律扼杀学生自己特有的思维,让学生把握规律而不被规律所束缚,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才会有真正提高,否则只是千篇一律的模式与模仿。

二、提高文化修养,注重学科交融

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毕业后能马上走上社会需要的岗位,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熟练专业技术的“工人”。学生的生源在文化课及修养上,相比高中与本科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还一味强调技术第一,无疑加剧了对文化理论与内在修养的弱化与忽视。社会的需求一旦改变,市场的饱和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这些模式化的专业“工人”,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文化修养是有前瞻性的,是有深层的意义的。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对于教育者而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这些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共融性与相通性,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贯通,衍生丰富而美好的内容。有些观点认为,职业美术教育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家,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即使是培养“技术工人”,也是要培养有文化修养,有艺术内涵,至少是理解艺术,欣赏艺术的“技术工人”,这才是职业美术教育的育人之本。

实际条件可能并不是所有教育者在艺术其他领域都有所造诣,但这并不能成为阻隔与艺术其他领域结合的理由,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来开课,互动交流,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样的思想,潜移默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后能有所创新。比如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对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启迪;又或在美术中如果要表现中国元素,也许少不了的是国画,书法,但一首中华名曲《霓裳羽衣曲》何尝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缤纷各异的一幅图像呢?因此,美术教育的拓展是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的文化功底的。

三、转换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无论是对基础的强化与创新,还是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其实根本的还是在于教育观念本身的转变。

首先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激情,很多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来文化基础不理想,二来对于专业的选择与发展不甚感兴趣,这无疑对教学会产生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重要的是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发掘。要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并不是学习与将来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起点,除了教给学生谋生手段与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即使在学校里学习美术,但未必就以美术为终身职业,而是以学习美术的态度,学习美术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在将来可以触类旁通,可以独辟蹊径,把握自己人生的机遇。

其次职业教育是有更大灵活性的,可以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实践性比较强,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与社会、企业等合作,把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这些学生锻炼成实用型美术设计人才;有些学生则希望提高自己的美术造诣,就不必硬性规定与就业相挂钩,可以专门培养指导这样的学生往更高学府深造。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某些学生在一些方面确实很出色,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老师完全可以与学生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美术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职业美术教育者来说,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真正将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有过硬美术基本功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走出职业美术教育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李艳:《高校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改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09(1).

董智斌:《绘画专业与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渗透与兼容——以色彩基础教学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

王爱君:《色彩表现——色彩基础教学的新探索》[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2).

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二:浅析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摘要] 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儿童感受到什么、喜欢怎么表达、有什么情感等问题被忽略。美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但却是永远的。

[关键词] 现状 家庭 教师 儿童美术教育 研究 目的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稚嫩的童心,而信手涂鸦的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我国当代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学习美术学科,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使得最具情感魅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儿童感受到什么、喜欢怎么表达、有什么情感等问题被忽略。

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比赛、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蜂拥而至,使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成为儿童绘画的标准,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面对这些现状,缺少正确美术教育知识的家长和老师们选择的是:有些人选择命令的态度“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顺从、胆小,习惯由别人来安排一切;有些人认为美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像与不像之间,把孩子当成复印机;有些人认为获奖和考级才是证明孩子聪明才智的唯一途径,其结果可能使儿童的思维机械化,儿童的童心和独立精神不是被抹杀就是被误导了,造成了儿童个性的缺失,妨碍了孩子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阿恩海姆。

孩子的美术教育与其自身的年龄结构有非常大的联系,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适度的把握孩子成长规律,结合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美术教育目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学研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我把孩子的美术学习规律大体按照年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以前的主观想象期、八岁后的客观写实期、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学习期。

本文主要研究儿童的主观想象期阶段的美术学习规律,这一阶段根据孩子对于事物的感受能力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两岁半以前的涂鸦期(有意识无目底地不受支配的涂画),学前的象征期(象征性的表现头脑中的印象),4-8岁的主观表现期(用主观的形象表现事物的差别)。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三、家庭、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联系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当他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时家长要正确的鼓励、赞扬,孩子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油然而生。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在每个绘画年龄阶段所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这也是家长要达到的的基本文化素养。

我们要重视当前儿童所面临的漫画卡通、时装设计、影视媒体类的工业文化环境的侵袭,这些表面上迎合人们的需要,而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意识,取代人的思考和观念。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理智的选择。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了解、倾听儿童的创作想法;要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对自身更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感性的传授知识,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四、儿童美术的最终目的

“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阿恩海姆。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但却是永远的。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热情的态度、生活的自信、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能力、个性的创造等方面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沛 译.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1997,

[2]谢丽芳,李绪洪.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著《视觉思维.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美术教育创新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浅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2.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3.美术论文范文

4.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

5.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6.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7.美术毕业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