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大专生毕业论文

2017-05-27

为适应当前实施药学服务、保障公众健康的需求,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应该着重拓展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特别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生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药学大专生毕业论文篇1

浅论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 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因,并就这些原因提出几点提前预防的建议。

【关键词】 中草药;不良反应

1 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1]也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 服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因

2.1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也可能含有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比如雷公藤碱,会有损害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

2.2 中药材在服用前的炮制方法不恰当。

大多数中药在服用前需要加工,如果炮制方法不当,服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大黄,常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但是在服用前,必须经过炒炭,以达到减弱泻下,增强收敛和吸附的作用,有止血、止泻的效果。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

2.3 中药服用的剂量过大。

中药按照其药性可以分为大毒、小毒和无毒,如果是有毒性的药物应该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如中药六神丸的处方中,含有一些毒性较大的成分,如果使用不当,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因此,小儿应该尽量禁用此类药物。

2.4 剂型不当。

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在不良反应的案例中排首位。

2.5 服用个人身体素质等条件的差异。

不同的个体服用中药以后,其药性发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附子,常用剂量是3~15 g,有的人服用了9 g以后就发生不良反应,而有的人服用12g后却没有不良反应。另外,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不同,服用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衰退,服用某些药物容易发生中毒,面对不同的个体时,广大医疗工作者尤其要注意中药的使用[2]。

3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整体中医医师的理论、执业水平。

医师首先要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对各种中药材的药性做到心中有数,查明病因,对症用药,合理用方,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3.2 深入对中药药性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

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药品监督部门应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3.3 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

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3]。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误将药品不良反应理解为药品使用“注意事项”,这和许多生产企业只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注意事项”有关。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3.4 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批。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药学服务,指导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变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传统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重视不良反应[4]。对中药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不负责任的药品广告加大处罚力度,净化药品市场。

3.5 加强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的质量监管。

对中药的监管要从头抓起,从药材的原料开始监测,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质超标等能影响后续工艺的因素。炮制过程的监测要严格执行工厂生产的标准,完善炮制工艺,防止活性物质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质,确保药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6 质量良好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振兴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以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的管理、监测和预防。只有中医药界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 368-371。

[2]张晓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1): 859 -861。

[3]郭丽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23(3): 47-48。

[4]邱枫,中药不良反应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3):152

药学大专生毕业论文篇2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

【摘要】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中药学;发展;探讨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

(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

(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72-673.

[2]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415-1417.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