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健康大学生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学专家开始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心理健康大学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心理健康大学生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只有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潜能开发的功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结合,充分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潜能开发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带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天赋属性,充分发展自身特有的潜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和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教育要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各种能量,让人的天赋能够自由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各种天赋和潜在的能力,并提供各种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己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规教育措施,不仅要正常开展,更应该发挥其潜能开发的功能。比如,个别心理咨询不仅仅只是解决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让部分参加的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不是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与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发展潜能,并通过锻炼来开发这些潜能。同时,使其不仅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也在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及具有天赋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人生意义和价值都能得到更好的彰显。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具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各种条件。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遗憾的是,当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甚至有人说,从小学学习开始到大学毕业结束,都没有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才从成功的事业中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中小学教育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甚至遏制了学生的潜能,是因现有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学生评价体系所致,且这些政策和体系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彻底改变的。尽管教育行政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推进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因此,期望中小学教育通过快速的改革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教育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及搭建各种学生锻炼发展的平台,为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具备学生潜能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整合各种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功效。近年来,由于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实践工作的,也包括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的。从专家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繁荣的背后,存在实效性的欠缺,大量的宣传讲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并不能让学生满意,没有能达到期待的功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尽管辅导员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事实上离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引进更多的、具有深厚理论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充实,可以为深入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当然,要实现有效开发大学生潜能的目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充分结合,基本上还属两个系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的辅导员等完成,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不一定熟悉;专业发展教育一般由专业教师开展,而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各高校应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心理学专家团队、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统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由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发展教育与潜能开发的具体工作。当然,要对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与特点、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有效认知自己与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学习、锻炼和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卓越人才。开发学生潜能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要达到这个共同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为一体。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培养质量并没有随之达到最高水平,就业难、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推动各高校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改革。同时,大力推行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问题探索的学习,以及案例分析的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随后,“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纷纷出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关键,只有推进适合学生学习、发展、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有效激发,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实践锻炼才能有更好的平台,大学生才能看到自身发展的潜力,树立发展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开发潜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型范例。该团队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受这一案例启发,全国60所重点高校已经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显然,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结合起来,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有效开发。总之,只有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潜能开发的功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结合,充分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辛自强; 张梅; 何琳心理学报2012-05-15
/2、聚类分析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优先出版杨昱梅; 李婧中国教育学刊2015-11-04
有关心理健康大学生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
摘要:只有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潜能开发的功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结合,充分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F大学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隐患,同时还影响了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虽然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但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制度,到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等制度,均要进一步进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各学院共同关心、积极主动、形成合力。根据调查可知,F大学中本科生的心理问题情况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在5837名在校的本科生中,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调查结果必须引起重视。现在高校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为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这样的思想是亟需改变的。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设为必修课,但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正如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男女性别之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等是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任课老师与咨询辅导老师进行分类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为重,而当前这样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我国高校系统中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灵活。
据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仅大学生中就有16%到25.4%有心理问题。F大学在强迫症状因子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现实中主要表现在:受压受挫能力低,出现过度多疑焦虑,出现失落迷茫的心理形态等。面对各种各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很多教师还只是兼职,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辅导硬件建设较差,只是给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量与建档。另外,鉴于专业辅导教师与大量学生需求的矛盾,个性辅导与细致服务很难实现,灵活有效进行专业咨询就更少,再加上很多兼职老师是思政课教师兼任,往往采用简单的说理式教育代替心理辅导,没有或者不会使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心理教育实效性不高。
4.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机制不完善,往往难以发现隐性的危机苗头,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二是心理危机应急机构运转不顺畅,当危机发生时,信息发布滞后,指挥管理混乱、行动救援迟缓,善后处理僵化等。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与输送渠道,心理救助与援助硬件设备有限。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五是不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咨询、预警与干预,网上在线实时咨询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有效形式。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上述五个方面投入的人、财、物仍然比较有限,缺乏灵活有效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辅导与干预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往往是由生理的变化引发心理的变化。这个敏感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处世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言论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也由此会产生许多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如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或生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长眼中的宝贝,溺爱现象严重,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而当这样的年轻人踏入大学生活,离开父母的羽翼保护后,便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他们之前很少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大学生活期间便会因各类问题的棘手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有些大学生家庭发生变故的,如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父母离异、意外伤亡、违法犯罪等,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自尊心、恋爱观、价值观等影响较大,这类人群也是当前高校重点关注的群体。
3.社会环境的压力与挑战。
大学具有开放性特点,F大学现在的在校生中存在大量的外省市学生,面对周围环境、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他们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由此便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同时,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也使得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抗压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其面临压力时难免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不再只是理论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生面临快速更新知识与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让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由此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4.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毋庸讳言,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大大加强,但与国外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高校大部分设置有心理咨询中心,然而来访的比例偏低,心理治疗有效性不足,形式大于实效。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普遍性的心理学必修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人员编制少,而面对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精细化服务不足,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无法满足硬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不足等。国家至今仍没有出台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强制高校执行。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形势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四级工作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合格人才的培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建设,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规范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要健全学院领导机构,出台相关制度,落实经费和硬件设备,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并列入学院工作要点。要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推进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党员等各支队伍的有机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理论实践研究
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并加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力度。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针对心理工作特点制定考评标准,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求,要组织专职政工干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努力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组织骨干队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研究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实效性。
(三)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健全危机干预体系
防患于未然,预防是关键。坚持预防为主、工作前置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防范作用。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纵向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与不定期心理危机排查相结合,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建立预警对象库,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要更加关注重点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特别是要关注灾区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工作。要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公布处理流程,准备硬件设备,明确岗位职责。要定期开展学生处、保卫部、校医院、后勤集团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和联动演练,能及时、高效应对危机事件。要妥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减小负面社会影响。
(四)加强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展板等多种媒介,建好专题网站,开好专题博客,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QQ群、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深入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通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朋辈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积极开展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心理氛围。
(五)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高校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互动、引用最新国际成果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要及时仔细梳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注重个案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的研究,总结在各类问题上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经验,形成规范的处理程序。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突出研究成果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加强分类教育,掌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优先出版冯桂梅中国教育学刊2016-02-03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以荣昌校区为例 优先出版黄岚栖; 何汶易; 俞尚壮; 郭亚情现代商贸工业2016-06-06
有关心理健康大学生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3.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4.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5.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