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围棋演变史《下》

2016-12-02

那么,弈棋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我在这里的用词是“大约”。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到发明弈棋的准确时间,只能是推测。既是推测,就只能用大概这个词了。

一般来讲,从公元前770年起,是春秋史期的开始。春秋早期的战争基本上是一战定胜负。这时候的战争实际上是无战略战术可言的。将近一百年后,到了鲁庄公的年代就,诸侯间的战争虽然仍是一战定胜负,但战争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庄公十年(前684年)的齐鲁之战,亦即著名的“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

曹刿一鼓作气打败齐军,鲁庄公下令追击,被曹刿阻止。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确定齐军是真的败了,这才下令追击。战后鲁庄公问其原因,曹刿回答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意思是说:“齐国是大国,它的实力是很难预测的。我怕他们有埋伏。”曹刿的小心谨慎是有道理的。大国的人口多,能够动员参战的兵力也多。除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外,是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设伏的。而象鲁国这样的中小国家,参战的兵力有限,全部的兵力用作正面接敌尚且捉襟见肘,哪里还顾得上去分兵设伏呢?

但这就显得很奇怪了。大国既然人多,何不将设伏的兵力直接投入正面战场,这样不就可以尽快取得胜利了吗?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去分兵设伏呢?其实大国也有难言之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是没有常备军的。就算有,也不会多。也就是说,是没有职业军人的。国人(老百姓)平时参加劳动生产,一有战事,拿起武器就是战斗兵员。贵族也一样。贵族平时参与国政,战时就是军队指挥员。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其军事素养是不会很高的。前面的人打胜了,后面的人跟上去拣落,自然没有问题。但前面的人打败了溃退下来,后面的人当然也就稀里哗啦跟着溃退。那时的打仗人多占便宜是肯定的,但也不是所有的打仗都是人多的一方取胜。大国与小国交战,吃败仗的时候也有。这时候的大国就感到很冤。自己明明比对方人多,怎么还会打败了呢?当然贵族中也有有识之士,会打仗的也绝不是只有曹刿一个。他们在总结了经验教训后,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把自己的军队分成几部分。一部分正面接敌,一部分设伏。采用了这样的设伏战术,取胜的几率自然高出了不少。而小国在吃了几次亏后,理所当然地提高了警惕。所以当齐军败退之际,曹刿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直到看见齐军“辙乱、旗靡”,这才“逐之”。

同时,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战争,也逐渐用上了埋伏与反埋伏的战术。由于都是大国,双方参战的兵力也多。这种埋伏与反埋伏的战术运用的也更加复杂激烈,作为战争指挥艺术而言,当然也更为精彩。这样,在开战前,国君和统兵的大夫是都需要作一些战前布署的。例如如何分兵,如何设伏,如何诱敌,又如何包围等等。为了能让各级指挥员更好地领会自己的战斗意图,就需要作一些专门的讲解和示范。这时候的讲解和示范已经不会再用小石子了,而是已有专门的器具了。并且在贵族学校里,也有人将一些比较经典的战例拿出来作为教材编入教课书。因为贵族子弟长大成人后是要领兵打仗的。渐渐地,这些比较经典的战例被人抽象提炼。那时博棋可能出现不久,人们对于博棋同样也是在兴头上。于是有人利用已经出现的博棋棋子棋盘,将这种经过抽象提炼的战例演变成了一种棋戏。这种在博棋棋盘上行棋、却又不同于博棋行棋路线的棋戏被命名为“弈”,并迅速在贵族中流传开来。又经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548年,卫国的太叔文子,根据弈棋的特点,创造出了“举棋不定”这句成语,成为最早的有关弈棋的文献资料。

弈棋是模拟战场上两军对阵的棋戏。春秋早期战争规模不大,所以早期的弈棋就用博棋棋子来作为弈棋棋子。双方的棋子应该各是五枚(舍枭棋不用。如果有枭棋,很容易与六博棋混淆)。先列阵(五枚棋子放在棋盘的五个底格内),然后在棋盘上暗隐的弈道上轮流行棋。但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参战的人数动不动就是十几万。战争的指挥艺术和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弈棋,自然也有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棋子有所增加。这种棋子的增加就是我们今天围棋的基础。

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墓主人是列侯,其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属于西汉早期墓葬,离先秦时间不远。墓中遗册明白告诉我们,墓中随葬了“博一具”,即一套完整的博棋。其中有“博局一,象其十二,象直食其廿(其即棋。廿,数字词,即二十)”等。实际出土的是:一副六博棋盘,十二颗大象牙棋子,二十颗小象牙棋子,以及其他一些物件。毋庸置疑,十二颗大象牙棋子是六博棋,这二十颗小象牙棋子就应该是“象直食其”了。但这“象直食其”又是什么棋呢?如果把“直食”二字去掉,就是“象其(棋)”。这套棋具应该包括两种棋戏:六博棋和直食棋。这两种棋戏都称作象棋,而且都是在同一种棋盘上、即六博棋盘上行棋的。

六博棋是可以食对方的棋子的。而且还有“便则食,不便则止”的选择。但不管食不食的,都必须投箸。投到允许食的箸,才有“便则食,不便则止”的选择。“直食”则不同。其意可以解释为“直接食对方的棋子”。用不着投箸,完全可以根据棋盘上的局势决定食不食。而且直食棋的棋子比六博棋的多,有二十枚。双方各有十枚。棋子分大小是因为有两种棋戏在同一种棋具里。下博棋时用十二枚大象牙棋子。下直食棋时用二十枚小象牙棋子。这样的直食棋,除了是弈棋以外,恐怕再也找不到更为合理的其他棋戏的解释了。

那么既然是弈棋,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弈,而偏要写成直食棋呢?

先秦时期的棋类活动,不像我们今天有棋院来进行管理。那时的棋类活动完全是各个地方自行其是。当一个地方出现一种棋戏时,这个地方的人觉得像什么就叫什么。当这种棋戏辗转流传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地方的人觉得换一种叫法更为确切,于是这种棋戏就有了另外的名称。后世不也有把围棋称作“坐隐”、“手谈”的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遗册中将弈棋称作直食棋也不足为奇。大概墓主人生前认为弈棋与博棋不同,是可以直食对方棋子的棋戏,所以称作直食棋,他的家人在他死后也就在遗册中写了“象直食其”。

那么弈棋是什么时候演变成在纵横交错的点线上进行的呢?

弈棋由于其两军对阵的性质,是属于战争指挥艺术而创造出来的棋戏。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完全掌握在各国贵族手里。一般的国人是不可能涉足军事指挥领域的。象曹刿那样的不是“肉食者”而有机会显示自己军事才能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因此,弈棋也主要在贵族阶层中流行。《战国策》中苏秦劝说齐王合纵时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笙、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他在这里列举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八种娱乐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止这八种娱乐,而是这八种娱乐是较为普遍的。这八种娱乐中有六博而无弈棋,这就说明弈棋在普通百姓中玩的人很少。到了战国末期,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各国贵族相继流落民间,他们的沉沦使得弈棋在民间有了相对较多流行的机会。然而贵族是受过教育的,他们对弈棋的理解远比一般百姓要高得多。弈棋在贵族中流行可以,但要在普通百姓中推广则困难重重。由于弈棋的道隐藏在六博棋盘内没有标出来,而是利用了博棋原有的博道,下弈棋时极容易造成棋盘上博弈两种棋道的错位和混乱,进而引发弈者的争执甚至于斗殴。久而久之,这样的棋戏被人冷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随着把弈棋作为主要娱乐对象的六国贵族后裔逐渐消匿,下弈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到了近乎绝迹的地步。东汉的班固在《弈旨》中开头的几句话倒是很中肯地说出来西汉时期的弈棋的状况:“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当然,六国贵族后裔中也有人不甘心弈棋就此绝迹。他们经过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弈棋接近消亡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于是有人将原来隐藏在博棋盘上的弈道显现出来。但显现在博棋棋盘上的弈道却又使得棋盘上过于纷杂,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只有创设新的弈棋棋盘,使弈棋成了一种完全独立于博棋的棋戏。于是线条纵横交叉的弈棋盘出现了。弈棋终于在已经冷却的灰堆里获得了辉煌的重生。

在汉景帝的陵园里,考古队找到了一块围棋棋盘的残片。但那还不是正式的围棋棋盘,是作为废弃的建陵材料胡乱地堆在一起的。这是不是就是围棋新的开始呢?从时间上推算,景帝时离六国灭亡不远。六国贵族后裔沦为造陵工匠完全正常。他们在造陵的空暇时创设新围棋棋盘也有这个可能。这位在石砖上刻划围棋棋盘的工匠是不是就是现代围棋的创始者?当然这新创的弈棋棋盘,棋子最初也是放在格子里的。那时的弈棋子已经和博棋子一样,也由“都涂上黑漆、以方形长方形区分”演变成“方形、以颜色来区分”了。后来发现,同样的大小的棋盘,将棋子置放在纵横线条的交叉点上,棋子的活动空间会大出许多。于是,棋子又改成在点线上行棋。这样的棋子置放一直沿用到今天。

汉初的直食棋双方各有十枚。这十枚棋子有五枚直接放在博棋盘底线的五格内,五枚放在棋盘外面。隨着棋子朝前移动,底线的五格出现空格时,可以将棋盘外面的棋子投放至格子内。当然投放一枚棋子也是走了一步棋。当博弈棋盘开始分离时,起先也是5χ5的二十五道方格。后来又将棋盘扩展成10χ10的方格,棋子全部放在底边的格子内。这样棋盘上纵线就有了十一条,横线当然也有十一条。在以后的演变中,棋子开始放在点线上。由于棋子不断地增加,导致棋盘不断地扩展;棋盘的扩展又诱使棋子的增加。棋盘也由最初的十一道,扩展成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直至今天的十九道。

弈棋是先列阵,再移动棋子。由于棋子的增多先列阵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棋盘。因此又有人列阵时把一部分棋子放在棋盘外面,以留出更多的的着棋空间。到后来连列阵也省却了。干脆直接把棋子投放在棋盘上。由于棋盘的扩大、棋局的深入使得投放的棋子越来越多,而弈棋所有的棋子都是一样的,这时候再移动棋子很容易引发视觉上的错误。于是又设定了棋子不能移动的规则,以避免由于视觉错误而引发的争执。而食子的规则没有改变。依然是“围而食之”。

当然弈棋的演变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演变成功的,是经过许多年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围棋的规则才逐渐逐渐地完善的。整个西汉时期,弈棋没有什么作为,也是事实。这也难怪,弈棋已经几乎是绝迹,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使之重新兴旺起来的。必须有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共同努力,才能重振弈棋声势。那位在石砖上刻划围棋棋盘的六国贵族后裔,起先也只是个人行为,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六国贵族后裔们苦中作乐罢了。后来才逐渐逐渐地在周围的人群中流行开展起来。到了西汉末期,弈棋终于又盛行起来,并且在盛行的过程中,根据新弈棋的特点,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围棋。这个新名词“围棋”被当时的扬雄收入了汉语方言学第一部著作——《方言》中。

在《方言》中,关于围棋的条目是这样写的:“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仔细读一读这句话,其实是大有讲究的。所谓“关”,应该是指函谷关。扬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关中,弈已经改称围棋了。在函谷关东面,也就是齐鲁之地,仍然沿用旧称“弈”。为什么围棋这个称呼首先是在关中开始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大量的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说是加强管理,其实是防止他们反叛复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政策。所以在秦汉之际,关中其实是六国贵族后裔的集中地。因此说现代围棋起源于关中地区的六国贵族后裔,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围棋经过两汉的初创发展,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这种讲究空灵的围棋,实在是与玄学不谋而合。以清谈为尚的文人学士们,自是非常欢迎。于是围棋终于等到了第一次的大发展。自然这是后话,因为魏晋毕竟和先秦相隔了四、五百年。

(本文转载修改自天涯社区云辰过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