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

2017-06-15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篇一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述论》

摘要: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贫穷 温饱 小康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小康列入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又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实践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两步历史性的跨越已经实现,全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实现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而奋斗。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的跨越。

中国共产党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认真思考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开始也是“两步走”的设想。到了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勾画了“三步走”设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点,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他还说,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次谈话,标志着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

为了实现第一步(1980-1990年)战略目标,完成从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的任务,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先是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以城市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原定199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87年提前完成,到1990年,我国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消除了贫困,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全面完成了第一步发展战略。

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由“温饱”到“小康”跨越的接力棒,进一步牢固确立了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的基本思路上,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十几年来,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3%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不仅经济总量实现了由“万亿元”级向“十万亿元”级的跃升,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其战略意义无论怎么估价也不过高。从古代到当代,“小康”一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康”一词,不是源于西方,而是源于中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没有“小康”一词,在经典的经济学或社会学论著中,也不会将“小康”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阐述和运用。“小康”一词流传于四川民间社会,是我国老百姓对一种已达温饱但不富裕的安乐生活状态的描述,甚至可以形象化地描述为每餐几菜几汤。这一概念被邓小平同志引用,最易为我国老百姓所感知,也最能激发中国老百姓的热情。众所周知,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篇中,指出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儒家认为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就相当于“小康”和“大同”的阶段,是两种前后相继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在阐述他的民族主义时,不仅反对一个民族“宰割于上”的民族压迫,主张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同心协力,“使中国进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而且进一步提出世界人类各民族共“致”大同,说“我五大族种……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反映了近代我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制度所决定,不仅无法实现“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会也未达到。毛泽东同志曾借用“大同”一词来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到“小康”,并把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的“小康社会”,称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可见邓小平同志借用“小康”一词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既符合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又参照了现代国际社会的经济标准,因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和奋发图强的科学精神。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总体上变为现实,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创造了当今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东方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国对世界的影响来看,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进入“小康”,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一个巨大贡献,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极大推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等。这就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末我国如期达到总体小康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2000年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2002年减为2800多万。一些已经脱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脆弱,容易返贫。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现在总的情况是,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说,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社会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有较大差距的。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规划,十六大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从而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必将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按照这一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开辟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前景。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

综上所述,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这一概念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三十多年不懈奋斗的历程,完成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历了从“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设“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目前,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10年,距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河南日报,2002-11-18

3.胡振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经济日报,2002-11-25

4.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经济日报,2002-11-12

5.颜毓洁.正确理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光明日报,2003,1

6.张继良.关于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人民日报,2003-1-19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