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最冷么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层次,分门别类地研究各个领域或层次的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形成各科的系统知识,以此构成整个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构成其理论体系。自然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但不同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意识形式。它所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由谁来研究、掌握、运用自然科学,往往带上阶级的烙印。自然科学不是社会上层建筑,而是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教育和技术发明等途径可转入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并入生产过程,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革命,成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类的科学活动源于生产实践,自然科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同时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制约。
作为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我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9天,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
一年中,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应该说最冷在冬至了,但是事实却不然,倒是“冷在三九”。这是为什么呢?
气象专家说,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是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还与地面散热有关。由于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
到了“三九”,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较少,使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变得严寒了。因此,“三九”天气最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