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

2017-01-03

就宏观层面而言,大学教育国际化办学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一:钱穆论大学教育理念

【摘要】本文通过对钱穆先生文章中观点的整理和思考,结合当下现实,从理想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理想的大学教育理念、理想的大学教育制度和师道四个方面对理想的大学教育进行了实践构思。

【关键词】理想;大学教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师道

关于大学教育,钱穆先生写了一系列文章,如今均收录在《钱穆全集》如下篇册中:第30册《国史新论》有《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第32册《中国史学发微》有《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第41册《文化与教育》论教育的文章最多,包括《如何建立人文科学》、《改革大学制度议》、《理想的大学》、《理想的大学教育》、《一所理想的中文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之师道》、《中国之师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师道》;此外,第25册《中国学术通义》也有泛论学术与师道。钱穆先生的这些文章和论述,成文时间基本在20世纪30-40年代之间。当时的中国,在经历国共内战的同时,也遭受日本的野蛮侵凌,在国力积弱的情况下想要排外却不知如何排外。因此,钱穆提出了通过教育以变法自强的方法,想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起理想的大学教育:理想教育模式的渊源、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制度、大学中的为师之道。

一、理想教育模式的渊源

论理想教育模式的渊源的文章主要出自《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和《中国教育思想大纲》这两篇文章,涉及两个要害。第一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中国最早教育的目的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而是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在人和圣人之间筑起一座桥梁。除了教人以专业知识,还要教人以通德、通识,即教人做人,以及教人认清自己专业的立场意义,具有大局观,教人做一大雅之人,即所学的大道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第二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尊师重道情怀。中国传统教育的理想与精神在于,通过对学生先天自然天赋之性的教化而达成后天的人道文化之德;这就要求首先重视师道之人品人格,使其能先尽性成德,再来教人尽性成德。名师自然而然会有很多求知者不远千里前来求学。

二、理想的大学教育理念

钱穆先生所论的理想的大学教育理念,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一是自主性,两者密不可分。钱穆先生说:“知识技能在外,心情德性在内。做人条件,内部的心情德性,更重要过外面的知识技能。”①内在性主要指我们的教育要由内而外,要提倡的是教育的人生,而不是人生的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要用智慧与事业教育代替智识与职业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人如何做人,所谓“道不远人”和“尚友古人”,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就是将“自觉”,即自己觉悟和“觉人”,即授之于人结合起来,将所学用在实际做人之上,以身作则来教育他人,师道不熄,人道不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而关于教育的自主性,到了当代基本上是丧失的,因为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教育也基本上照搬西方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虽然到了现在又有所回归,但毕竟是一种浅显的回归,例如对于各大城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牌,很多人看到却少有人真正的明白其中含义。在钱穆先生看来,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先认清自己的传统教育文化,在保持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再取舍和吸纳其他教育理念。为了达到内在和自主的两大理想大学教育理念,钱穆先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在各种专门学院之前需设立大学普通学院,以教人人生经验之最普遍根本紧要精彩者,教人如何好好做人。二、设立通学,培养通才,让我国的人才先认清和打通我国文化再学习他人。

三、理想的大学教育制度

关于大学教育制度,有《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的制度部分》、《改革大学制度议》两篇文章。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官学与私学交替存在或者并存。关于私学,从教学内容来说,从至圣先师孔子开始,教学涉及六艺,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所学内容既可修身齐家,亦可治国平天下。从教学对象来说则是有教无类。从教学方式来说则是随时学、随处学。私学无明显的制度。而官学当然由官方设立,如汉有太学,明有国子监,自唐以来配以科举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其最高意义偏重于政治,与私学的理想教育意义有偏差。国家重视教育为好事,然而官学过于兴盛,求学意义则不免功利化,学术气氛也一片死气沉沉。从中国古代一直到清代末期,一个重要的的特点就是私学才具备真正的影响力,而公立教育相对来说建树较小。因此钱穆先生认为,应该缩小规模,扩大课程,即不要将院系分得过于细致,不要胡乱设置课程,胡乱聘请教授,使得教授数量虽多,却缺其质量,少其“师道”。而且每一学科的学生科目应该包含广泛,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等等,而不应过于修专业之课程。

四、大学中的为师之道

关于大学中的为师之道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之师道》、《中国之师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师道》,《泛论学术与师道》这几篇文章中。中国古语云,天地君亲师,将师和天地君亲放在一起,可见师道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向来有三大统,包括了“政统”、“道统”、“血统”,其中“道统”为最高。中国古人的“尊师重道”,《中国之师道》这篇文章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人讲“忠孝”,将“忠”放于孝的前面,说明了“政统”高于“血统”。在《中国之师道》中,作者多处举例,讲述古代君王尊师,让师坐讲而自己则立听,其实并不是尊师这个人,而是尊师所传述的道,又说明了“道统”高于“政统”。简单说来,古时的教育就是一做人的学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也即传为人之道;授业,也即将所学之道运用与社会中去;解惑,则是因为人生形态万千,不同的境遇下难免会产生疑问,所以需要解惑。师者,其实是自己不断学习做人道理的同时,也将这种道理传达给他人,合称为师道。师分为两种,经师和人师,但“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从“道术”的角度看,偏重道的则为人师,偏重术的则为经师。然而到了现代,从教育的理念来看,以智识和职业教育代替了智慧和事业教育。从教育制度上来看,教育为政府所重视,官学逐步盖过了私学。由于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大学开始分院系,聘请教授讲学。中国的大学注重的地方,对外在于大学的建筑与设备,对内在于各学各系的编配、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授的聘请。对外暂且不论,对内的学科分配则越来越细化,教出的学生往往自为疆境,只知道自己所学,而对外来事物一无所知,不足为用。从大学中的为师之道来看,师道必然受到前两者的影响,职业性的教育内容代替了为人之道,为师者并不一定是品行良好之人,不能够获得学生内心真正的尊重,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尊重。如今,中国正强势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复兴之势,此时重新回顾钱穆先生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和思考,于我们当下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钱穆.文化与教育[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2]钱穆.国史新论[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3]钱穆.中国学术通议[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4]钱穆.中国史学发微[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5]钱穆.国史大纲(二)[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二:大学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摘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提高大学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大学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在价值观中,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和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称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变革

1、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维系社会系统运转的完整体系。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我国封建时代每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这个核心价值观从产生到解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三纲五常”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精神支撑,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虽然有很多愚昧、专制的内容,但其中仍有许多对我们现代社会有可借鉴的精神,我们对待存在于两千多年并有着极其强大生命力的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地汲取对社会主义有用的价值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此,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了起来。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正处于立学、立德、立志的重要阶段,他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很大。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三、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任务、教学宗旨、教学内容等,决定了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科基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第三是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之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第四要制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和考试评价之中。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时。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3、提高大学教师师德水平,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划定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大学生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大学校园网络之中,发挥大学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大学校园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大学校园网络阵地,发挥大学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开设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博客和校务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把大学校园网打造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2]吴树青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3]李玮主编.时事报告大学生版[M].《时事报告》杂志社,2014,2.

[4]孟子著.顾长安整理.孟子[M].重庆出版社出版,2010,4.

[5]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

[7]《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在2014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专题讲座.

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2.有关高校教育论文

3.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4.大学思想教育论文

5.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