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类的学术论文

2017-05-27

文字是简单的视觉图案再现口语所表达的意思,因而更加清晰,可以反复阅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文字类的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文字类的学术论文篇一

文字升华美

摘 要: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是不可思议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美,感受文章描摹、塑造的形象美,体味作者的情感美,那美必在字里行间中得以升华,学生必然能在文字中获得美的感受,接受美的熏陶。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文字 美

正如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阅读能够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接受美的陶冶,意味着阅读教学要通过情感渠道的长期的熏陶和浸染,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美的感受呢?新课程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美,在文字中升华,字里行间亦动人。

一、美自语言来

语言是生命之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结合语境理解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十分必要的,很多词语往往在语言环境中一看就明白。教学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赏析有关词句,不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对于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也有帮助。

如在理解《但愿人长久》中“手足情深”一词时,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文中的“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可以用来解释“手足情深”,在此基础上再体会“情深”之美――诗人与兄弟情谊深厚却不得不分别七年,彼此思念至深――就容易多了。

(二)反复朗读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学生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入美的境界,感受语言美。

《石榴》一文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石榴的热爱和自豪感,精读训练时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品读,体会石榴之美:美在叶子、美在花朵、美在果实、美在味道。同时启发学生感受作者把石榴当作人来写,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棵棵不言不语的树,而是一个个鲜活可爱的人。

二、美自形象来

无论社会美、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付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以其光、色、声、形的形式的美,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使我们为之赞叹,为之动容。教师可以从色彩、声响、形状上,带领学生领略书本文字中所描摹的自然之美。

1.在色彩上,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缤纷百花、斑斓彩虹,无不是以迷人的色彩引起人的美感,如《田园诗情》中写道:“碧绿如丝绒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2.在声响上,大自然中海浪滚滚、溪流淙淙、山泉叮咚、鸟儿鸣唱,无不给人以悦耳的声响,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古诗《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滁洲西涧》中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自在娇莺恰恰啼”。

3.在形状上,大自然中叠嶂峰峦、蜿蜒河川、挺拔苍松、婀娜杨柳,无不显示出形状、线条、姿态的美,如《雾凇》中所描绘的:“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二)感受人物之美

在语文课本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感受到他们的内在精神美。这些具有精神美的人物形象,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操获得陶冶,思想实现升华。

1.引导由“表”及“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语、行动、神态等,揣摩人物内心,即人物的思想品质。

如《军神》这篇课文,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抓住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的意志坚强,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体会形象对比。真善美往往在与假恶丑的比较中产生,让人印象鲜明而深刻。如教学《哪吒闹海》时,先让学生通过动画片感受龙王父子兴风作浪、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可恶,引导学生说说对龙王父子的印象,再学习小哪吒勇敢机智的人物品格,以及为民除害的正义。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爱之切切,恨也切切。人物形象的对比,主要有正面人物之间的映衬及正反面人物之间的反衬,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就必定使学生受益匪浅。

3.留心环境烘托。“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形象往往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来描写,而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内在美又常常起着烘托作用。

如《三顾茅庐》中有一段秀丽的隆中景色描写:“……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不仅暗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是一个蓄势待发的世外高人,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

三、美自情感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传世佳作,历久弥新,因为每一篇都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他们浓厚的感情。

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恰当的“美读”示范。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情感变化,我对着插图,对苏轼埋怨月亮的一段话进行了范读,让学生闭目聆听。在我的朗读中,有的想到了自己常年在外工作的父母,有的想到了一起长大此时却分隔两地的伙伴……他们在接受美的过程中,如临其境,声情并茂地一起“埋怨”起了月亮。

其次,学生对教师“美读”形式上的模仿,毕竟只是依葫芦画瓢,仅仅“形似”是不够的。“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和教师的恰当指导。《雨后》中“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使劲”二字暗示了小哥哥踩水时不甘人后,竭尽全力,所以水花儿溅得很高。因为裤子湿了又沾上泥巴,所以小哥哥在连连拍打的同时,又连连喊着“糟糕”,读时是否带着懊恼的语气呢?当我们看到他的脸上反而放射出“兴奋和骄傲”的光彩时,我们知道他是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他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哪里还顾得上懊恼后悔?比较之下,小妹妹可就小心、文雅多了――“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但是她终究是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痛快”二字,不仅再现了小哥哥的水中摔跤的感受,而且暗示了小妹妹希望摆脱玩水中的拘束,玩得尽兴。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变化,从而与作者、人物产生感情共鸣。这样通过“美读”训练,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到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短期内不易看出,因此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只要教师善于把蕴藏在语文中的美育因素挖掘出来,同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陶冶儿童的爱美心智,就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字类的学术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